2010馬祖研究學術論文發表會之一

  • 2010-10-06
馬祖列島軍事基地之紀念性研究
—由蓋茲堡國家軍事公園戰役紀念性探討馬祖軍事文化遺產之前瞻性與潛力
文/林蕙玟(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助理教授)
資料提供 / 連江縣政府文化局
 (續昨)五、結論
 此研究主要的目的在於提出馬祖列島所具有的特殊時代性意義的方向,重新看待作為太平洋諸多島嶼之一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冷戰期間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來思考。旨要在於顯現馬祖列島並未如金門為實際戰場的獨特性,而是在於馬祖列島作為防禦要塞在過去成為馬祖人生活的一部分,以及同樣是台灣過去經歷冷戰時期特殊領地的區域思維模式。軍事戰場/基地上的有形與無形的紀念物能夠為歷史地點/場所產生永久的指認作用,也可提供紀念戰爭/衝突事件的參與者的機會。馬祖列島上許多有形的軍事防禦設施都可成為提供歷史具體實證的有形紀念物,以及曾經存在於戰地政務時期的軍事管制,則能夠作為一項寶貴的、象徵著特定的世界政治局勢下最具獨特性的無形紀念物。當歷史上防禦基地/軍事場所被維護或註記下來之後,這些空間將會召回與它們有關係的人,當愈多人(包括參與者或專業者)受它們召喚而引起注意之時,那麼,到那個時候,屬於我們的過去與歷史則會更加顯明,更加重要的是,對於國家更深的、更新的認同感會隨著維護或註記與戰事相關的地點/空間而引發。
 當然,如美國蓋茲堡國家軍事公園以及同屬於國家公園所屬戰場的其他三處國家戰役公園一樣,在指定之前所做的選擇並非隨機決定的,而是依循一套國家戰場公園的機制/系統,尤其是該戰場需要在歷史中能夠對於戰役的過去有繼續研究的價值,以及對參與戰役的雙方可進行紀念/悼念之處。如前文所述,在指定的先期是由創立相關組織為出發,滿足為參戰的軍隊進行紀念/悼念,從戰場中註記軍隊參戰的痕跡之後,再於下一步列為軍事國家公園,也就是須先滿足紀念陣亡將士的需要(例如設置陣亡將士公墓)。從建立相關組織/單位來進行紀念的相關事務開始,接著,以參戰者(包括陣亡士兵)/參與者的紀念需求為出發。一個紀念之地需要經過時間來沉澱,到了適當的時機以及經過多方面的配合與研商,最後則可訂出國家軍事公園的指定機制。當然,期初關於國家軍事公園的土地取得、維護、註記與紀念是需要基於一連串的歷史研究而達成的。
 馬祖列島軍事文化遺產所具備的潛力,在於將它們置於太平洋島嶼的戰略地位來斷定,將所有在該時代下有助於理解二次大戰期間亞太地區的歷史,可作為協助瞭解/認識太平洋島嶼發生的太平洋戰爭的證據之一,以作為能夠說明太平洋戰爭涵括的戰略地位與政治局勢的面狀共同來看,馬祖列島有機會合併於太平洋島嶼之間共同的區域性軍事文化遺產之中。此研究以蓋茲堡國家軍事公園來說明,是為了藉由這個案例的紀念性意義的建構作為啟發,將馬祖列島置於一個較趨於世界史或東亞軍事史的其中一章節來看。我們從蓋茲堡國家軍事公園被視為美國歷史中重要的諸多戰役之一,而成為以多處戰場所共組而成美國歷史的方式來指定,也就是在美國歷史上所爆發的多次戰爭為主要分類,美國歷史時間上有5次重大的歷史時間點(包括事件發生時),也就是:第一次為美國獨立之前的原住民殖民聚落的發源處(Jamestown);第二為法國與印度之戰;第三為美國革命;第四為1812年的戰爭;第五為美國內戰。這一連串的事件皆是以美國歷史時間軸中佔有最重要的份量之角度來看的,並且皆能夠在實質的歷史場所與空間為這些事件進行註記。
 以蓋茲堡國家軍事公園在指定為國家公園的機制與考量條件來看,馬祖列島有機會與太平洋所屬島嶼,在太平洋戰爭以及至冷戰時期的期間,不同國家與島嶼所扮演之直接或間接參與戰爭的角色之標準來檢視,而在這些相關的歷史場所中建立的軍事公園或紀念公園共同視為一體,成為亞太戰役史上的一段特別時期為架構,以太平洋所屬國家區域性範圍所影響的歷史場所和歷史事件(戰役、衝突或危機)之地點來涵括,而使馬祖列島為在台灣與世界史的其中某一章節中產生連結,並成為重要的角色之一。美國蓋茲堡國家軍事公園也在相關事務上給予我們啟發,也就是,縱使每一個國家公園分別代表也完整記載著衝突與戰役,每一個委員會雖獨立作業,卻也需要一個共同的軸心委員會來進行整合。因此,該段歷史上所曾經爆發衝突的地點(如硫磺島、琉球、日本、中國)來說,分別有國家軍事公園或戰爭和平紀念地的地方,皆有機會設置各自的太平洋軍事文化遺產委員會,進行歷史研究與相關事務之外,再建立經由研究中最關鍵或最重大的事件之地區為主要的委員會以求整合。最後,本研究所要提醒的,是馬祖列島在太平洋軍事與戰略的價值,以及作為軍事文化遺產的潛力與發展性也需要不斷地由相關研究者(包括軍校、政治相關科系的學生,或對於軍事設施之構築物有專長的研究人員)進行更深入與延伸性的研究與調查,並且累積研究成果得以呈現。
 參考文獻
 中文
 1、宋奕佳(1998)邊陲地區之社會-空間轉化研究:後軍管時期馬祖各案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2、林蕙玟(2008)具變動力量的集體性文化資產:論標注性紀念物之紀念性意涵,國立成功大學博士論文。
 3、邱金寶(1999)第一屆「馬祖列島發展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連江縣社會教育館。
 4、陳茂偉(2008)馬祖閒置營區再利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論文。
 英文
 1、Gillis, J. R. (Ed.) (1994) Memory and Identity: The History of a Relationship.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Joe C. Freeman, et al.(1999)Seacoast Fortifications Preservation Manual, Golden Gate National Recreation Area,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3.Millon, H. A. (1964) The Question of Monumentality. In H. A. Millon (Ed.), Key Monument of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4、Riegl, A. (1982) The Modern Cult of Monuments: Its Character and Its Origin. Oppositions, 25, pp.21-51.
 5、Ronald F. Lee(1973)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National Military Park Idea,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6、Winter, J. (1995) Sites of Memory, Sites of Mourning- The Great Warin European Cultural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7、Young, J. E. (1993) The Texture of Memory: Holocaust Memorials and Meaning. Dexer, Michigan: Yale University Press.
網站資料
 1、美國國家公園官方網站。
 http://www.nps.gov/gett/planyourvisit/david-wills-house.htm
 註釋
 註1:內容詳見Anthony Vidler於庫柏聯盟(The Irwin S. Chani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theCooper Union)發表的〈Monument, Memory, and Modernism〉一文。文中指出,Sigfried Giedion等人所提出<紀念性的九個重點>再三指出紀念物是社會中將集體力量轉化為記憶的想法的「表徵」(symbols),更如同是未來世代的「遺產(heritage)」;同時他們提出輕巧、易塑形的材質,與具延展性的構造,能夠帶給紀念物新的生命,這些新紀念物能夠在光影中形成多變的樣貌。更重要的是,新紀念物必須被賦予在地景環境的涵構中,而現代紀念物再也不只是具有單純機能性的價值而已,更需要具有強烈的情感價值。
 註2:內容詳見Riegl, A.,1903。此文由Foster, W. Kurt與Ghirardo,D.兩人翻譯成英文,於1982年時重新登載於《反對》(Oppositions)期刊中,第25期,第31至35頁。
 註3:美國內戰(American Civil War),又稱為南北戰爭,為美國歷史上一場大規模軍事衝突,參戰雙方為美利堅合眾國(簡稱聯邦)和美利堅聯盟國(簡稱邦聯)。起因為美國獨立後,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到了十九世紀五0年代已完成工業革命。南方實行黑人奴隸制度,嚴重抑制了北方工業發展。南北矛盾和鬥爭到十九世紀五0年代時,局部地區已釀成武裝衝突。(胡燕欽2005:294)這場戰爭的引爆點則是1861年時美國南部十一州以亞伯拉罕•林肯就任總統為由陸續退出聯邦,另外成立以傑佛遜•戴維斯為總統的政府,並驅逐駐紮南方的聯邦軍,而林肯則下令攻打叛亂州。此戰改變當時美國的政經局勢,也對民間社會產生巨大影響。
 註4:蓋茲堡戰役由美利堅聯盟國的羅伯特•李將軍所部北維吉尼亞軍團(Army of Northern Viginia)於錢瑟勒斯維爾之役(Battle of Chancellorsville)獲勝後,北上進攻維吉尼亞、馬利蘭、以及賓夕法尼亞諸州。聯邦軍方面,先後由約瑟夫•·胡克(JosephHooker)以及喬治•米德(George Gordon Meade)兩位少將所領軍(以6月28日為界)的波多馬克軍團(Army of the Potomac)於李將軍之後,敗之於蓋茨堡之役(Battle of Gettysburg)中。
蓋茲堡戰役期間共進行了包括蓋茲堡之役的十二場戰役:
 1、白蘭地車站之役1863年6月9日(Battle of Brandy Station)
 2、第二次溫徹斯特之役1863年6月13日~6月15日(Second Battle of Winchester)
 3、奧迪之役1863年6月17日(Battle of Aldie)
 4、間堡之役1863年6月17日~6月19日(Battle of Middleburg)
 5、上谷之役1863年6月21日(Battle of Upperville)
 6、漢諾瓦之役1863年6月30日(Battle of Hanover)
 7、卡利爾之役1863年7月1日(Battle of Carlisle)
 8、蓋茲堡之役1863年7月1日~7月3日(Battle of Gettysburg)
 9、獵師城之役1863年7月2日(Battle of Hunter-stown)
 10、威廉史波特之役1863年7月6日~7月16日(Battle of Williamsport)
 11、本司波羅之役1863年7月8日(Battle of Boons-boro)
 12、曼那薩斯峽谷之役1863年7月23日(Battle of Man-assas Gap)(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