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馬祖學術研討發表會

  • 2010-10-15
文化物種演化下的異質地誌—談馬祖做為世界遺產潛力點的經營
文:林崇熙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
 (續昨)可以說,三峽老街上的商店充分地凸顯了時空距離感所營造出來的異質地誌特色。這些東西或許在夜市(此亦有異質地誌特性)亦可以看到,但是,三峽老街的場域比起夜市而言有著較高的質感與文化氣息,也就成功地營造出吸引力。相對於三峽老街的異質地誌特性營造,台灣許多老街的商店因為充滿當代生活的商店,也就缺乏必要的異質地誌吸引力了。以異質地誌感來經營老街,就會以「能帶給人們什麼驚喜、觸動、感懷呢?」及「能讓什麼特別的事在此發生?」為啟動點,而把握下列老街之為異質地誌的特性:
 —老街是一種邊緣,適合藝術村應該設在邊緣性的閒置空間、灰色空間、失落的空間,來讓各種實驗性、冒險性、突破性的想法在此發生。
 —老街是一種機會,原有的人們散去,正是新的人移入的最佳機會。
 —老街是一種空間,若已不在交通動線上就很適合隨時封街辦活動。
 —老街是一種異質,適合各種異國風情進駐。
 —老街是一種歷史風情,適合懷舊餐廳、古董店、古錢幣店、茶館、咖啡館、手染服飾店、地方特色產品、地方風味餐進駐。
 —老街是一種生活方式,適合步調慢的飲茶、咖啡、下午茶等靜靜地思考。
 —老街是一種浪漫,適合花店、情調餐廳。
 —老街是一種優雅,適合銀樓、珠寶店、高級服飾店。
 —老街是一種智慧,適合個性書店。(尤其是租金便宜)
 馬祖緣於時代流變而產生其文化資產之時代碎裂性,卻也因為其多重邊緣性,因而有機會發展出其異質地誌,包括馬祖在地閩東文化相對於台灣本島文化是邊緣;馬祖傳統產業相對於高科技產業是邊緣;馬祖鄉土語言相對於台灣的官方語言、福佬話、客家話等是邊緣;馬祖在地知識相對於普遍知識是邊緣;馬祖作為離島相對於本島是邊緣。若能把握這些邊緣性格所能營造的異質地誌感,及善用新住民、回流住民、暫時住民、現住民、遊客等所能交織出來的文化張力,就有可能經營出新的文化吸引力。
 六、新文化運動
 俗話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此一方面表徵著在地人對於地方特色經常視而不見,另一方面也表徵著現況生活如不足以令人滿意,就需改弦易轍。
 馬祖地區元宵前後有著重要的民俗活動—擺暝,即以村莊主廟為主體的全村繞境活動,一則是全村居民都參加,二則是需繞境到全村住戶門口祈福。而此為各村各自擇日於元宵前後某個晚上舉行。以保存文化資產的角度來看,我們希望居民能保存此重要無形文化資產。事實上,是這個無形文化資產在保護著地方人們。首先,全村居民參與(大人主其事及扛神轎、年輕人拿旗及扮大身尪仔、小孩敲鑼打鼓)及繞境至每一戶人家祈福,增強了全村的向心力。其次,繞境前在全村各地都貼上蓋有廟印的「清潔道衢」黃紙,一方面告訴村民要有形地清掃街道,另一方面也告訴居民神明已經掃除妖孽而使大家能安居樂業。最後,隊伍回到天后宮時,人人都能得到一份福袋(飲料、小蛋糕、白煮蛋)來將福氣帶回家。這種集體性的祈福活動不僅是宗教上的護持人們,也使得此村人們向心力增強而團結,從而無形中保護了這個村莊。此即保存無形文化資產就是在保護著人們的意思。
 村民感嘆道,以前小孩子能以參加擺暝的敲鑼打鼓為榮,因此需在校表現良好才能入選。如今,因為人口外流而國小學生日漸減少,還得請學校幫忙招募小孩子來參與及練習。因此,若村子沒有解決人口外流的問題,則此民俗活動也將會愈來愈感到困難了。所以,要保存及維持此民俗活動,重點不在於調查、研究、記錄,而在於如何讓此村民能在村莊好好地安居樂業。沒有了人,就不會存在此民俗活動了。所以,要保存此無形文化資產,就是要保存此村莊、保護此地人們的生計。再相對來看,若此村莊能好好地挖掘出各式各樣的文化資產,配合馬祖特殊的戰地文化景觀、生態景觀等吸引力,在一年四季以各種文化面向來吸引遊客,亦有可能重新振興地方活力,而使年輕人願意留在家鄉生活。此亦為文化資產維護著人們之意。此需馬祖之公部門、社區組織、與居民皆有此自覺。
 確認文化資產能振興地方的自覺是需以文化資產為異質地誌來檢視整個生活方式。2009年八八風災時,高雄縣旗山鎮一些地方淹到二樓。居民指責卵石堤岸失效。第七河川局於是以混凝土加高加寬堤岸,毀損了日治時期建造的卵石堤岸。要保住卵石堤岸此文化資產,就得讓堤岸有效防水。但是,決不是只處理堤岸,而需以檢視生活方式來整體看待旗山溪流域問題,包括:上游水土保持甚差,因而大量漂流木在旗尾橋塞住,致使水溢流而出;上游水土保持甚差,使得河床淤積日甚;上游幾個具有滯洪池功能的水潭不見了;淹水區本來就是低窪處,不該住人的地方卻住滿了人;卵石堤岸缺乏日常管理維護,但此需人民具有卵石堤岸工法能力、人民自主維護、及知道如何就地取材;堤岸不能拘束河性,而需順應河性。總括其上,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需知道如何與大自然相處。
 如果沒有整體地解決人們對環境破壞的問題,旗山卵石堤岸很快地就成為淹水與治水下的犧牲品。工程師不懂整體環境整治及生活方式改變,就只會以混凝土加高堤岸;民眾不懂整體環境問題,就只會要求不淹到他家。短視近利、急就章、不見全貌等現象,就是當前台灣文化社會的寫照。卵石堤岸的文化資產保存看起來需大力進行,但是實際上,重點卻是需整體環境的改善與生活方式的重整;則保護卵石堤岸,卻是卵石堤岸在保護人們啊。
 佛家曰:「一粒沙一世界。」我們亦可說,文化資產就是社會具體而微的呈現。文化資產被如何對待表徵了此地社會文化內涵為何。如果一個社會重視文化多樣性,認為文化多樣性有助於文化物種多元化,從而有助於社會面臨環境變遷時的生存適應與競爭,那麼,這個社會就會重視文化資產保存,透過文化資產的樣態豐富性與智慧多樣性來確保文化多樣性。相對的,如果一個社會不重視文化資產,就很容易在現代化歷程中追逐當代流行(如科技、建築、速食),從而在主流單一性中消弭了自己的個性與臉孔。如果一個社會重視文化公共性,認為文化公共性將有助於公共領域的開展與公民社會的形成,那麼,這個社會就會重視文化資產保存。公共領域的成立確保了人們對於公共事務的關心與參與場域,並將因為眾多社會行動者的參與,使得公共事務不至於被寡頭權力者所操控。再者,文化資產的成立與永續經營,需要眾多公部門領域的通力合作,因此,一個社會重視文化資產,意味著各部門都需一起重視文化資產,從而使文化資產保存不再僅是文化單位的事,而是眾多部門的事。更進一步地,當各部門都能從文化資產保存來得到「好處」(interests)時,他們就更願意參與文化資產保存,也就使得文化資產保存成為各部門的公共領域了。一個社會如果要處理環境相關的公共工程,就需注重在地知識與傳統智慧。從嘉邑行善團造橋案例來看,造橋需要在橋樑實體的建構中,仔細地考察地勢、地質、地形、與水文,做到「橋順路勢,墩順水勢」。文化資產經常是在地知識與傳統智慧的最佳承載體。許多古蹟都能呼應在地的地、水、風、火等條件來建造,此非現代只看地段增值與否的建築所能望其項背。一個社會如果重視品質與美學,就會重視文化資產保存。每個時代的文化資產承載著每個時代的審美觀、品質觀、生活觀、價值觀等,足以令現代人們細細體會與感受。再者,文化資產具有文化認同的力量,因此,一個社會如果不重視文化資產保存,就很容易讓此國家社會的人們減損了國族認同或文化認同。有怎樣的社會,就有怎樣的文化資產。要有怎樣的文化資產,就需有相應的社會樣態。因此,馬祖要成為世界遺產潛力點,就需自覺自我改造的必兵的人們而言,馬祖戰地文化是一個懷舊回憶,但也不再是現在的生活方式了。對於更多沒有在馬祖服役的人們而言,戰地文化就是一個異文化。甚至,對於馬祖居民而言,戰地文化固然是過去數十年的生活與回憶,但是,現今的生活不再是戰地政務了,戰地文化也成為遙遠距離的歷史了。此外,除了架構起戰地文化的戰地政務外,充實著戰地文化的最重要行動者是駐軍,而如今也逐漸減少中。換句話說,隨著兩岸關係的解凍及戰地政務的結束,馬祖的戰地文化就注定要逐漸消失了。此時,我們用力來保存所謂的戰地文化資產,皆屬有形可見之物,企圖營造一個已經消失的戰地文化,甚至包括居民穿著迷彩服裝來營造戰地氛圍等,不就是創造一個戰地文化的擬像嗎?這個戰地文化的擬像與戰地政務時的馬祖生活無涉,不但沒有宵禁,相反的卻是夜夜燈火通明;不但沒有共匪,相反的卻是每天小三通到福州;靠岸的船載來的不是保衛大台灣的國軍,相反的卻是對岸來拯救台灣經濟的中國觀光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