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馬祖學術研討會 馬祖文化景觀的風險管理性經營 文/波多野想(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

  • 2010-10-24
 1、緒論
 本論文將探討馬祖仍具強烈的當地文化景觀,研擬經營管理方式,馬祖文化景觀的物理特徵,並嘗試清楚地將其定位與說明。但,我對於文化景觀的基本態度是以物質(人類的物理環境:built environment)與觀念(頭腦中的意象或思考)之相互作用為基礎,加以表述景觀之本質。所以本論文以其兩者結合之部份為主要研究內容,同時並以在地知識(local knowledge)為分析軸加以探討。
 文化遺產的保存勢必會遭遇無數的問題,例如:自然災害-洪水、地震及土壤侵蝕等,還有人為的行動,包含未管制的開發和不當的干預、破壞、偷竊等非法行為;此外,若缺乏妥善維護,將造成財務的問題及過度的商品化,引發文化遺產的長期破壞,故文化遺產的「風險管理」遂為遺產管理領域中重要的課題。我2004年調查時馬祖文化遺產的危機:傳統建築的廢棄與閒置、人口的大量外移及傳統知識與技術的失傳等,均指出馬祖當前文化遺產管理的重要性。
 近年來,文化遺產的深度更加廣大,除原本的紀念碑、考古地點及可移動的資產外,更增加了歷史街區,當地遺產、文化風景及生活遺產等項目。根據Jigyasu的說法,這些新增加的遺產有二個根本條件,一是遺產本身的生命力,第二是生存環境氛圍的形塑;生活氛圍是文化遺產中重要的課題,目前有許多高風險或是上述的文化遺產,特別說明遺產管理的重要性,並強調地方知識可作為減少外來威脅與表達隱藏於文化遺產之中的內涵,因為這種生活遺產的呈現,就是一個明顯的知識系統貯藏庫。馬祖是具有強烈農村色彩的在地傳統文化,由於馬祖本身累積極大的財富、地方知識、技能、資源及文化特性,在建築歷史的研究中易被突顯出來,但也卻易被地方所忽略。
 本研究主要以調查馬祖農漁村景觀和技藝的地方知識為主,藉以瞭解馬祖在地的問題與威脅,由此調查,可以明瞭馬祖的傳統性知識為何,進而探討建築與人之間的關係;保護馬祖的文化遺產,提升生活品質是不可或缺的。
 本研究基2004年時調查,2004年時的狀況與現在的應該不同,所以本論文主要目標是透過過去的狀況建立文化景觀經營理論的基礎。
 2、文化景觀之概念
 2-1、文化景觀的日常性、日常的文化景觀
 景觀是產於社會的一種領域,故景觀不能單就與環境有關的物理過程加以論述,應試著探討人類對應環境所產生的行為其背後的,文化、社會、政治及心理的過程。此外,景觀不僅是事物的結果,應以景觀所具的社會意義、勞動力作用下景觀的生產過程及社會與文化的構造化等動態景觀的視點,進行相關的分析。
 地理學的原理有提到土地利用或景觀之物理上的部分復原。更具體的說,如同由於農業的變化或都市化、工業化、輸送等物質上的地理,也就是根據人口統計可以了解生死或移動的研究對象。但是,1950年代根據古地圖史的研究,對於人類對地理的認識開始重新檢討,1970年代則以「想像的世界(imagined world)」為研究對象,開始承認這波檢討的動作。此外,受到Michel Fou-cault與Edward W. Said的影響,更加速了檢討的動作,將地理上的表象或言論不僅單純以被動的認識或想像力等?態的方法驗證,而更加上進一步利用對於現實上地理之相互規定的構築物等動態的討論。
 根據D. Mitchell的論述,日常的語法中「景觀」是指樹木、牧草地、建物、道路、工場、空地等,也就是表現出土地上的地上物之具體配置排列或模式。更專門一點的靜「 景觀」 則是指土地的樣貌或形式。也就是說並不僅僅是住宅形式、樹木、牧草地的配置排列,其具有秩序性之社會的文化的「意義」才是景觀的重點。此外,更加專門的「景觀」則是地理學者在長時間,由場所的形態與構造所發現了解的景觀,也就是說以形態學上所言之理解。更進一步,景觀是以繪畫與意義所產生的複合系統「表象」的形式所顯示出來的。像這樣分類之後、Mitchell認為景觀研究的關鍵的課題也正在於像之前所討論的,不同的意義或是不同用語的感覺是如何形成相互關係。為此,必須要了解包含積極的社會關係以形式、意義、表徵為主的景觀。景觀是社會關係的結果,也是一種媒體,同時也需要考量其為生產與再生產的具體關係的結果,也是一種輸入導入,以上所言便是其關鍵之重要性。關於此重點,也可以說是人類在既存的環境中,為了景觀維持及生產所進行之日常生活。也就是說如Lefebvre所述,並不僅為了要了解景觀,或是為了被理解生產過程,而是在具體的脈絡上,與人們共同生活。換言之,了解景觀的行為對於景觀的存在不過是事後發生的事情,社會與景觀間以辯證法討論其不斷的生產再生產行為的結果,就是現在成為可以被看見(可視化)的景觀。
 從認識論的立場來看景觀時,景觀被認為是人類的行為與思想的物質上之產物。認識論的景觀論則認為,我們在社會及文化下,指明何者為重要的事物便是文化景觀的敘述。是指將背後所隱藏的事物清楚說明,將不容易浮出表面的真實性作一例證。如Cosgrove也曾經提過的,「所有的人類間活動都是物質上的,且同時具象徵性的生產與聯絡,世界上象徵性的則是來自於歷史、地理上,且在類別上具固有生活的各種樣式及各種景觀。」另外,他也提到、「自然世界地理的多樣性是支配的及下屬的各種生產樣式之歷史的可變性及種類性所結合,所產生之廣義的社會經濟構成體。每一個社會經濟的構成體都擁有其各自的生活樣式,這樣具有象徵性的生產及各種類的性格便會產生特定的景觀」。這樣的生產樣式象徵性的構成,也直接將人類的意義附加到場所與景觀。此外,更重要的對賦予景觀的意義的複雜性需進行詳細的經驗研究。也就是說,這些被賦予到景觀的眾多意義,除現在進行式外,也同時包含著為所留下的事務或開創的文化意義,傳統的文化地理學所持有的歷史上的視點也具有妥當且合適的方向性。根據這樣的歷史的視點,便可以理解各種景觀的形態及地域的特性。
 根據以上所言,對認識論的景觀論而言,景觀不過是體驗社會關係的社會空間。人們對於空間的認知,並不能確切的理解社會。此外,社會空間的入門點,過去則有根據Edward Soja及Allan Pred的研究業績發展而來的理論。或是像Lefebvre及Giddens這樣的社會理論家,及Pred這樣根據時間地理學的基礎所做的論證,Soja及Pred認為,空間將成為社會,社會將成為空間,清楚的以辯證法構築景觀。換言之,在這裡則將文化與社會構築為景觀,景觀是由社會及文化所形成,並有不斷的相互依存性作為基本的認識。
 但是,文化是為何物。再次以Cosgrove的論述說明,文化是社會性的存在之基本的各種側面所結合而成,並發揮作用的事物。也就是說, (一)在勞動、生產等自然事物中,來自人類之直接的相互作用(農業、造林等)。
 (二)意識、各種觀念、各種信念,這些人類超越自然總體的物質性,亦自我意識所形成之道德的秩序作為可能的主體。
 將文化作為是具客觀性,可以作為測定的概念,並不能完全確切的定義,唯有透過「實踐」所理解方能達到目的。關於此點,將人類的習慣行動作為討論的主題,根據Giddens、Bourdieu、Bhaskar等學者精緻化後的構造化論而言,認為在理解文化景觀後可以發揮相當大的作用。也就是說,構造化論者認為社會構造是根據人類的習慣行動所構成,同時認為其構成也正是一種媒介介,可以說明人類的志向性與動機是實踐的理性及有關意識明示的理論。Thrift引用Bhaskar所言「人們以其意識的活動,其中大部分是無意識的,與管理生產相關的人們其實質的各種活動的各種構造進行再生產」並加以修改,說明必須區別習慣行動的意識與自省的不同。Thrift更進一步以下面所言加以說明。也就是說,對於某地區而言,社會上的再生產是一個進行的過程,也是(包含結合家族制度的各種實踐)日常制度的活動之進行,無法將其切斷。更正確來說,各種活動的進行從結果來說,制度本身是各種活動反覆進行及創造所必要的知識,也是將既存構造的關係性永續化或修正的一種事物。習慣行動的意識可以說是「在進行一連串的動作時巧妙的運用,進行此一行為的人所無法以言語形容的一種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並以這樣的日常實踐所構成之時間與空間中進行分析。
 2-2、文化景觀是物理行為還是社會過程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探討的都集中在文化景觀是具有藉由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各種多樣化且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下,產生動態變化的特性。這也是具備與地域住民的生活產業人強烈的相互關係。所以,對於文化景觀必須要特別注意避免採用靜態的保存方式。
 為了要說明經過時間的變遷,或是在不同的地理環境、物質上及文化上的表現條件下的景觀發展,在提出關於持續與變化之間的相互關係性疑問之下,習慣法與被統一約制的法律及社會制度是可以對土地的保有與利用等相關調整發揮作用,同時也是其關鍵之所在。換句話說,景觀是對應地域上的習慣與國家的法律兩者間複雜的相互關係的結果。關於此點,P. Jackson也曾經提到:「在討論或解也誠如常常被提到的,關於文化景觀我們不僅僅是以人類資源利用的物質上痕跡來理解其存在,對於景觀相關之人類的信念及觀念的整合也需要進行理解。以這一連串文化作用的產生,表現出文化景觀在物質上的實踐與文化上的生產之間的相關性,對於所謂的景觀保存、管理相關的概念與戰略也必須從社會化過程的角度進行了解。也就是說,在調查研究上之中心的觀點在於到底是什麼人在導引景觀之物質上的、觀念上的形成與變化?到底景觀是屬於何人所有?屬於何人所管理等相關問題。總而言之,文化景觀的研究必須要聚焦於為了在物理上的環境中,利用權力或習慣對共有資源的分配、管理、利用的行為進行探討。
 支持文化上的多樣性的觀點,在現今世界上廣為被承認。透過這樣的認識,關於文化的景觀在層次上會具有意義上之多樣性及複雜性的特性。就誠如之前所提到的,景觀所被賦予的意義在於經由支配的集團進行生產,並藉由相關之利害關係之習慣加以維持形式上之均衡。像這樣的思考方式,習慣與景觀的利用者之間的關係性會互相競爭,同時會被再度生產。不同層次的文化也會產生其各自之各種不同的景觀。故綜合以上所言,景觀會反映出物質上的、概念上的社會關係及在社會上之權力的佈局。
 2-3、文化景觀的分析點
 2-3-1、對地域進行文化景觀「分析」的意義
 文化景觀調查分析與經營的方法(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首先敘述以文化景觀為主,對地域進行「分析」的意義。景觀是產於社會的一種領域,故景觀不能單以與環境有關的物理過程加以論述,應試著探討對應環境,人類所產生行為的背後,文化、社會、政治及心理的過程。此外,景觀不僅是事物的結果,應以景觀的社會意義、勞動力作用下,景觀的生產過程及將社會與文化加以構造化等動態景觀的視點,進行相關的分析。
 英國的人類學者E. Hirsch,透過解讀殖民地支配下,權力景觀具體呈現實際情形,以景觀作為分析的概念,提出人類與社會關係的一連串作用與景觀之間,再者,法國的地理學者C. Raffestin,對於傳統地理學僅探求景觀物質上的實質面提出批評,強調景觀是社會關係的媒介之一,必須藉由關係論的論述,方能瞭解景觀的必要性。故景觀不僅是人類活動的舞臺,更是此活動下的產物,且經活動結果所產出的景觀,會因人類的諸多活動而行再編成景觀,與人類諸多活動的不斷作用下彼此相互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