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馬祖學術研討會

  • 2010-10-26
馬祖文化景觀的風險管理性經營
-變遷志向與景觀經營系統的開發
文/波多野想(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系)
 (續昨)馬祖的歷史分析上,在各村落仍可看出強烈的連接與少許的社會交換,特別是后澳與塘岐間的關係,在后澳與塘岐的道路尚未建設時,二個村莊之間的聯繫,主要受到潮汐的影響;后澳具有強烈的獨立性,這也表達后澳自給自足複合產業的需求。
 后澳村的許多居民目前從事第三級產業,並多往塘岐發展,所以后澳村的白天人口是極少,這種職業上的強烈變化,應是后澳村人口減少的一個大因素。
 根據地方人口的統計,后澳村主要在400到500人之間,1971年時達到顛峰,共534人,但是現今的人口應是40到50人之間,戶數為11到13戶之間,但2004的記錄卻有33戶123人,實際居住人口不到一半;后澳村應可容納500人左右如今只容納10 %的居民,故大多數的傳統建物荒廢,根據所示,多數的傳統建物為荒廢狀態,特別是在廟宇東西兩側最古老的建物部份,傳統建物調查時多為閒置,傳統建物的惡化主要原因,應是沒有有效的管理。當前形勢的變革和變化對於后澳來說是一種文化災害,應以全面性的方法討論文化與現實之間的關係。
 文化遺產的本質在后澳應被重新定義:地方建築應視為非紀念性的而神聖的建築應視為紀念性的。文化遺產為文化知識的具體化呈現,特別是建築知識。文化遺產也該定義為三元素人、產品及環境的產物,這些三個元素應該一同存在。應從多方面的學術探討這三元素。
 故馬祖應該被重視的調查為:
 人:村落結構、人口統計及產業文化等。
 場所:自然、文化及考古的資源。
 時間:人和地方的元素的動態變革過程。
 如前所述,文化遺產的定義已擴及到「生存維度遺產」,故不能只流於單一專屬方法論述,應使用多元向度的方法加以研究,這裡強烈暗示化遺產的三個元素-聚落,生態和被建立遺產的聯結關係。
 透過此概念,將可瞭解馬祖文化遺產的重點所在:
 瞭解社區組織的風險退避系統。
 瞭解環境管理為的界限。
 緩和建立的遺產的危機。
 8、景觀經營系統與環境維護裝置
 馬祖的文化遺產的管理必須透過自然和居民的共同參與,但是這種方式,專業的干預是必要的,它將刺激當地民眾去推動三元素(居民、環境、建物)的系統,這個系統將成為「景觀經營系統」。如同后澳的分析一樣,馬祖的文化遺產保存中,居民、自然環境與村落間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當出現像人口減少這樣的問題時,居民儼然成為連接三者的關鍵所在,本研究提出讓居民擔任環境維護裝置要角的方法,為推動此景觀經營系統(居民、自然環境、村落)的正常循環運作,必須喚起居民的原動力,作為此循環系統的關鍵所在。
 以后澳的例子來看,居民,自然環境,村落間具有相互的依存關係。換句話說,以往居民生存在食物可取的範圍,不過度破壞自然,人和自然共存,共同生活在自然和人一體性的景觀。居民從事漁業和農業的相關性複合產業,迴避自然災害所造成的風險。聚落和建築表現出居民和原鄉的關係性,與抵禦馬祖嚴酷的自然環境的設計。總之馬祖的,保有地方的認同感,但由於人口的減少,自然和村落的關係變得脆弱。換句話說,自然和村落是一種整體性的存在,如果一方放棄,他方必定放棄。
 在馬祖,如能有效的利用居民和原本的生存技能的關係,既可作為自然和村落的一體性的環境的維持者。 
 「居民作為環境維持裝置」的想法,把人和自然間的持續可能性作為前提。因此,在循環系統內的村落、居民與自然的全體營運,和自然與人間地方關係構築了相互的連動關係。居民的付出,成為「為共同體的,由於共同體,屬於共同體的」東西。因此,提高地域社會的自規則性的開發能力的容量是必要的。
 不容置疑,將在地知識系統「重置」並非是如容易的事。如同第二章所述,文化景觀是人與自然環境中多樣的複雜性互相作用並持續產生動態變化的結果。因此,進行景觀上的管理上,緩慢變化也需一併考慮,不可否定其景觀自身之變化。假設僅僅只尋求前述所說的,「環境維護裝置」倒不如被否定,需明確系統的歷史變化而後決定其方向性。根據其生活變化與政治狀況,各時期的居民、自然、村落之間關係性有不同之可能性,分析不同景觀所帶來了之變化,從尋求答案。在文化景觀管理中,今後文化景觀將呈現之樣貌應有的樣子顯現,需以此作為前提。
 9、結論
 馬祖居民原以漁、農業為其主要產業,直至1949年後,馬祖成為中華民國的軍事前線,大量的軍人進駐,在此時空背景下,許多馬祖的居民放棄其原本之漁、農業,進而轉為從事高經濟效益的商業和工業,在1970年後,更因資本主義興起與經濟的起飛,多數的馬祖居民陸續離開馬祖,前往台北與高雄等大都市發展。
 1991年,在政府的政策下,馬祖的軍事色彩漸褪,大量的軍人移防,使得原本轉型為商業發展的馬祖居民頓失生計,也開始傾向離開馬祖,謀求發展。
 由於馬祖人民的大量外移,進而也影響了在地生活,許多民眾被迫放棄原本的生活產業,多處聚落開始荒廢。馬祖迄今有半數以上的傳統建築,仍處於閒置狀態,且大多數建物的屋頂和牆均有崩塌現象,多呈半倒狀態;保存這些傳統建築物為當前緊急且重要之課題,就其後續的再利用應避免流於單為遊客設置的商店、餐館、賓館等,因馬祖傳統建築是表現馬祖傳統生活之重要文化遺產,因此在生活環境中,從事的相關事宜就更顯為重要,但現今馬祖的「生活環境」是處於相當危險的狀態,故本論文的目的在於運用馬祖居民的傳統性地方知識,漸緩當前馬祖所遭受的危機,並提出改善與建議。
 馬祖居民原本從事漁業和農業的複合產業,因為自然災害的風險,導致居民無法持續從事相關的複合產業,傾向從事高利潤,低風險的工作,故仍可維持自給自足的生活。馬祖的傳統建築與村落形態,除受到源於福州原鄉形式的影響外,也呈現與嚴酷的自然環境對應的結果,總而言之,馬祖的居民、自然及村落3要素是共同存在與相互連結的共同體。
 以現今的狀況下,實行上述概念的構想是困難的,所以筆者提出了「景觀經營系統與環境維護裝置的想法,藉以喚起居民對「生活環境」的意識。如前所述,原本的馬祖,居民、自然及村落是相互緊密結合的,居民在自然的環境範圍下生存,維持村落的發展;居民負擔著聯繫環境與村落之間的作用,因此在進行傳統建築與村落的保存時,居民就是「環境維持裝置」的擔當角色,結合居民、自然及村落,共同形塑「動的生活環境」即文化景觀。
 可是就像是我們在「2、文化景觀之概念」中探討文化景觀的相關研究後,明白的了解文化和政治是不能分割的。倒不如,以文化和以社會的關聯性為中心,主張文化的自立性必須是具相對性的,同時也必須要正視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叉的情況。因此同時也必須重視與文化的多樣性,重視關乎文化的景觀的多樣性。最後,希望軍事設施也可以找到文化景觀的要素。特別是在馬祖案例上,在到1991年為止的時間點上,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軍事是不能分割的,日常生活由於軍事的影響而產生變貌,日常生活與現在的馬祖的特性必須要能夠重疊且互相呼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