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色或政經邊陲?論馬祖觀光的新挑戰/王逸峰

  • 2010-10-31
 摘要
 隨著政經情勢的演變,馬祖在解嚴之後因觀光及文化資產保育概念的提升下,又有新的地位。在過去的十年,馬祖和金門曾以「戰地觀光」為主軸,並吸引台灣遊客為主要市場來做觀光經營,因此有著獨樹一格的觀光特色。但如今台灣和中國大陸在通航日益頻繁之下,戰地觀光及特殊的文化資產,是否仍有其「吸引力」?亦或,金門在小三通之後,已做為通航之中繼站,而馬祖亦在整個的觀光市場上被邊陲化?另外,馬祖因戰管的關係,反而保存更多的文化景觀及生態,如芹壁過去二十年來的變遷,特別是觀光角色上的各種階層轉變,亦是本文的研討重點。
 本文將探討馬祖文化資產在不同政經情勢下其觀光功能性之變化。並藉此回顧馬祖或世界上類似馬祖的文獻及案例,做為未來政府在整體發展文化觀光政策的參考。
 馬祖的地位與角色轉變
 依劉增泉(1999)之研究,馬祖列島孤懸於閩口外, 原本是一群杳無人煙的荒島, 中國元朝(13、l4世紀)時因為馬祖四周漁產豐富,吸引了浙江和福建的漁民前往捕魚,並在此搭建便屋居住,開始了人類在馬祖活動的記錄。
 馬祖與金門在台灣多數人的心中是所謂的「前線」。雖然台灣解嚴已逾二十年,但多數人可能很難改變刻板印象。但事實上,金門和馬祖不但在地理位置上相距甚遠,在基本的人文景觀也有所差異。金門位於廈門市之對岸,屬中國福建南方,即所謂「閩南」。而馬祖位於閩江河口,在位置上偏閩北。因為過去長期管制的結果導致許多台灣人對於諸如上述的基本概念也不見得清楚。即使「金門」前線朗朗上口之際,真的實際去看過地圖,清楚了解狀況的人都是有限的。
 因此,不管是產官學任何一方在思考馬祖的觀光發展之下,皆必須清楚馬祖和金門並不一樣,儘管兩者都是離島,但人文歷史發展的過程不同,需求也不盡一樣在發展觀光上,切勿複製相同的經營模式是一種要清楚的事。
 馬祖觀光發展背景
 依何培夫(1999)之研究,馬祖可見的歷史遺物,最早有南竿仁愛村大王宮的〈大王宮捐題碑記〉。此一石碑字跡已然模糊,但仍可辨「林酉才喜拾中統鈔二十貫」十一字。根據考據,而明神宗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總官兵沈有容曾經於東莒與倭寇交戰得勝,而大浦石碑記載其事。另在清朝同治八年(1872年)委託英國人在東莒島上興建白色燈塔一座,現名「東莒燈塔」(又名「東犬燈塔」)。 在中國歷史上,馬祖雖為邊陲,但仍有一些文獻與歷史文物。
 馬祖與台灣相距約200公里,主要島嶼為北竿、南竿、東引、西引、東、西莒等。如果包含較小之島嶼及礁岩,總面積約為29.52平方公里。1949年後因國民政府遷台,馬祖開始進入戰地政務時期。
 因台灣內部政府局勢民主化,馬祖終於有機會走入觀光始於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回歸地方自治。馬祖在實施戰地政務(始於1956年)的期間,長達四十年的時間,不論補給、經濟型態均仰賴大量的駐軍。有人口始有經濟活動,是經濟發展中的不二法則。也因此,在解除戰地政務之後,駐軍逐年遞減,加上傳統漁業亦競爭不過中國大陸沿海的廉價漁工,很自然觀光成為馬祖未來發展中一個受矚目的產業。
 在這樣的背景下,交通部與觀光局於1999年設立「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同時縣府的組織中亦將觀光局獨立出來;綜理觀光的業務,另外,因為島上有許多文化資產(如閩式建築之聚落和戰地坑道),加上推展文化觀光也是眾多旅遊行程的選項之一。因此,除了觀光局外文化局亦有多項業務間接關係到觀光的成效。
 交通現況一直是馬祖發展觀光上的障礙。目前主力仍依靠空中運輸立榮航空及海上運輸的台馬輪。班次和班機的數量除受限於機場的設施外,最主要的障礙仍來自於氣候的不穩定,由於馬祖經常起霧導致能見度受阻,馬祖的班機在起落之間誤點情形十分嚴重。如果氣候持續不佳,機場關閉而衍生的旅遊糾紛和旅客抱怨又處理不當,將使得目的地形象受損。
 雖然馬祖受到氣候與交通設施未盡完善的情形十分嚴重,但是公部門所挹注的資源仍舊看出一些成果。
 從早期每年的二萬餘人至現今的八萬餘人,成長的幅度已有四倍。同時,和台灣其它島嶼一樣,每年之七、八月為遊客尖峰時期。
 觀光客的成長亦反映在馬祖的觀光客設施供給的進步。在南竿可以看見許多新設立的民宿,另外不少計程車司機亦受過專業訓練兼導遊及解說人員,而以小巴士定點接送的團客亦隨時可見。
 那麼多數遊客來到馬祖主要是參觀什麼呢?依照目前公部門的規劃,主要以生態旅遊和戰地觀光為主要的觀光操作主題,戰地前線因為軍事管制,限制居民的活動而意外保留住生態及聚落,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可說是因為「戰爭」而意外帶來的收穫。這種案例出現在朝鮮半島的北韓38度線之板門店因南北韓對歭而劃設「停火帶」,Lee&Mjelde(2006)甚至還為此發展出一套評估板門店生態旅遊模式。因此,馬祖在經過數十年的軍事管制之下,確實有些不錯的生態環境,而不管是現役式式以廢棄的軍事設施,也是此地的特殊吸引點。參觀軍事設施遺跡的研究並不多,以下本文將介紹歐洲馬其諾防線包括其發展為觀光標的的歷史經驗。
 案例探索:馬奇諾防線之觀光
 馬祖和金門在發展戰地觀光的同時,是否有所區隔?金門的戰地觀光因為有八三三砲戰和古寧頭戰役之故,較符合Dark Tousrism(悲暗觀光)的定義範疇,而馬祖因無類似金門砲戰與古寧頭等大量軍民慘烈犧牲的戰役,因此在戰地觀光的規劃上是以戰地軍事設施的介紹為主,較無法從Dark Tousrism人文閱懷及戰爭歷史省思上去著墨。雖然如此,戰地觀光仍有許多可切入的空間,較類似的案例,如歐洲的馬奇諾防線。
 歐洲的馬其諾防線是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由法國所興建。這一條防線其實就是由一個個軍事碉堡,透過四通八達的地下坑道,以德法邊界為主所形成的一道綿密防線。馬奇諾防線完工於1939年,原本被法國高度期待可以有效防衛法國本土,然而在第二世界大戰時卻被德軍突圍,納粹繞過馬奇諾防線之後於數週之內以閃電戰術完成占領法國,後代的軍事家曾經評語說:法國並非亡於馬奇諾防線,而是亡於馬奇諾防線的心態。
 有趣的是,馬奇諾防線的第一位參觀者不是別人,正是納粹頭子希特勒。
 希特勒對於法國宣稱這一條固名金湯的防線一直十分好奇,當德軍一完成佔領,立即要求安排參觀。事實上,希特勒對於馬奇諾防線的設計十分讚賞。馬奇諾防線的底下並非簡單的防禦坑道,它甚至配有地下輕軌,可以運輸彈藥、醫藥、糧食等戰備用品。透過戈培爾(納粹宣傳部長)的安排,希特勒參觀馬奇諾防線成為一種戰勝國的文宣。不但如此,希特勒還鼓勵德國軍民參觀馬奇諾防線。這段歷史在今天讀來十分有趣。
 戰後,馬奇諾防線在實際的軍事功能已逐漸降低,特別是隨著法國發展出核子武器的嚇阻戰略之後,馬奇諾防線上的重要據點逐一被棄置。事實上,馬奇諾防線在冷戰時期一度被重視也曾被法國政府思考重新啟用,只是隨著法國採取與北約組織保持距離的外交政策,而使得整個防線的軍事價值從此式微。雖然被棄置,但長達數十年,馬奇諾防線仍被封閉禁止外界參觀,直到1973年一位叫做 Roger Bruge.的記者出版一本 His-tory of the Maginot Line的專書,才又引起社會對此軍事遺跡的關注,政府開始規劃對外開放並朝文化遺產的方向經營。目前整個防線遺跡保留完整的部分是在法國亞內薩斯省,負責觀光客的導覽和管理工作主要是由民間的志工團體,每年大約有30萬的遊客會前來參觀。事實上對軍事遺跡有興趣的人確實非常少,整個歐洲的觀光資源豐富,馬奇諾防線的觀光絕對不可能是主流,除了對戰爭史,軍事武器有特殊興趣的遊客才可能會特別花時間前來。盡管如此,近年來馬奇諾防線在越來越多人的呼籲下,讓法國官方逐漸重視,並設立了相關的博物館。
 根據王雯宗及朱盈蒨(2010)的研究指出「旅遊目的地意象」乃是指「旅遊地」被消費者所認知「意象」,亦為人們對某物體、行為與事件所持有信念(belises)、印象(impressinos)、觀念(ideas)與感覺(perceptions)的總和(Crompton,1979)。世界觀光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簡稱WTO,1979)也曾對於目的地意象的定義為:是一微妙氣氛、一觀點、一主觀認知,伴隨著相同訊息傳達者的各種的觀念或情緒的投射。強化馬祖的戰地旅遊目的地意象,讓一些有興趣的遊客可以符合期待,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如果馬祖眾多的軍事坑道有意發展為重點的觀光吸引力。
 生態旅遊的現況
 生態旅遊目前在台灣似乎已變成一個流行的名詞,事實上生態旅遊並不是把客人帶到所謂的自然景點或自然保護區就是符合生態旅遊的定義。生態旅遊其實很重要的是要透過旅遊的過程如活動體驗來重新教育遊客對生態的認知,並改變遊客的環境行為。而馬祖的生態保存十分完整,目前最有名是,以賞燕鷗為生態旅遊的主要活動。燕鷗之所以稱為此地所主打的生態旅遊主角,當然還是在於它的稀有性。根據歐陽忻憶(2005),連江縣政府於2000年元月劃設「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之後,已發現非常珍貴的黑嘴端鳳頭燕鷗開始繁殖下一代。當黑面琵鷺成為台南縣的一個知名意象時,把燕鷗當成馬祖一個強力行銷的對象應是可行。
 不過,馬祖發展生態觀光,最大的困擾不是來自生態不夠多樣,也不是來自於遊客承載量,而是旅遊受到季節氣候影響太大。根據歐陽忻憶(2005)指出「而馬祖地區發展生態旅遊最嚴重之問題莫過深受氣候影響,一年旺季僅限於5至9月,其餘諸月受東北季風侵襲發展受限,以及人口外流,年輕勞動力嚴重缺乏。此外,發展生態旅遊之軟硬體設施仍不具完善,海陸休閒產業亦不健全。另外受到離島交通不便,直接增加旅客之旅遊成本,間接影響消費物價等之威脅,仍有待整體產業策略聯盟之整合以降低遊客之成本,增加蒞馬旅遊之誘因」。
 目前生態旅遊之賞鷗亦有許多的景點有些無人島的生態旅遊規畫得相當有特色,如大坵島為主要的規劃重點之一是生態旅遊者的最愛。
 發展觀光的挑戰與議題
 馬祖發展觀光,在文化遺產上有閩東聚落建築、軍事坑道遺址、天后宮及東湧燈塔。在生態上以燕鷗與賞鯨豚為主要的吸引點。
 雖然觀光客的數量已經成長甚多,但是不論是主管機構或是觀光業者仍有許多不滿意的地方。歐陽忻憶(2005)在研究馬祖發展生態旅遊,曾經以劉剛(2004) SWOT的風勢分析各種內外部條件的優劣勢。如下:
 馬祖發展生態旅遊之SWOT分析
 優勢 機會 保由生物多樣性
 * 海岸景觀多元、海水潔淨
 * 閩東傳統聚落之海洋文化全國獨一無二
 * 賞燕鷗之海上旅遊效應
 * 社區民眾共同參與性高
 * 適宜發展海釣
 * 觀光休閒活動日趨熱絡
 * 政府積極推動社區總體營造
 * 賞燕鷗生態旅遊之規劃開發
 * 南竿現代化機場啟用
 * 馬祖國家風景特定區管理處之進駐
 劣勢 威脅 人口外流、年輕勞動力少
 * 港澳設施不完善
 * 島嶼分散、交通不便
 * 南竿北竿沿岸水域受閩江口廢污水污染
 * 易受冬夏氣候變遷影響(未完待續,週一副刊續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