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馬祖研究學術論文發表會從世界遺產之觀點思考馬祖傳統聚落保存之方向/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教授 王惠君

  • 2011-01-10
 (續昨二版)此外,關於精神與感性,雖然不容易在實質的運用上呈現真實性,但是它們在呈現地方特性與地方感上仍然是重要的指標,例如保存地方傳統與文化延續,雖然不是硬體的保存,但對真實性的保存來說,仍有其獨特的重要性。
 在這樣的觀念之下,所謂的保存工作,就必須從理解文化遺產開始,知道它的歷史與意義,確實保護它的材料與設計、傳承技術、確保所在環境。因此,首先進行縝密之歷史與現況調查是必要條件,接著以此為基礎出發,尊重「真正的本質」所擁有的豐富歷史資訊,並將它們保存至未來。對保存活化之規劃工作者來說,在進行實質設計之際,考慮如何在盡可能在保存並彰顯文化遺產的特性與文化脈絡,以及為活化而必須滿足現今需求所做的改變中取得平衡,或是為保存建築與聚落之價值,如何適當的使用新的科技與材料,以及將作業過程做明確的紀錄等,都是聚落保存工作者需要慎重考慮的事。
 聚落保存的工作,擔負著將過去文化的訊息正確的傳達給未來世代,也就是連結歷史之橋樑的任務。實際參與聚落保存規劃與設計,以及生活於其中的人,或是擔任修復工作的匠師等,所有的相關人員都參與了這樣重要的工作。大家在工作中,事實上就共同決定了傳統聚落之「真正的本質」的信賴性程度。因此,馬祖傳統聚落今後的保存活化方向,可以說對其是否能滿足世界遺產之條件,具有關鍵性的意義。
 世界遺產對「整體性」之要求
 「整體性」是評量遺產之完全(wholeness)與無缺(intactness),為進行確認其整體性,必須對下述三項之程度進行評量。
 1、是否包括所有必要的構件來呈現其普世價值。
 2、規模是否能確保傳達遺產不凡價值之特色與過程能全部展現。
 3、受到開發之負面影響,以及或是被忽視。
 符合(i)至(vi)基準之遺產,其實質部分以及或是其不凡之特色應保存在好的狀態。傳達價值之整體而具有重要意義的部分必須要保存。表現在文化景觀、歷史古城或是其他活生生的遺產之相關性與動態機能一定要能維持其出眾之特色。
 對文化與自然之混合型遺產來說,所有的自然環境都是在動態的狀況下,某種程度也和人類有所關連。人類的行為,包括傳統社會和在地社區,都會發生在自然環境中。這些活動或許與這個地區能有生態性之永續性之特出的普世價值一致。
 世界遺產之保護與管理
 為確保世界遺產特出之普世價值、整體性之狀態以及或是在登錄時之真實性能被保存或是延續到未來,因此必需進行適當之保護與管理。
 世界遺產必須有長期之立法、管理、制度以及或是傳統之保護與管理方式來確保它們的安全。保護必須包括劃定適當之保護範圍。類似的,國家政黨必須具體說明在國家級、區域級、省級,以及或是傳統層級上,對遺產之保護。必須制訂適當的文字說明保護具體之進行方式。
 以法令與規則等工具,在國家層級和地方層級,必須確保遺產之延續以及可能對特出的普世價值,或是整體性與真實性,產生負面衝擊發展和變化有所保護。
 劃定適當之保護範圍也是在建立有效之保護遺產上必要的措施。範圍必須確保能完全表達出其在登錄之際認定的特出之普世價值和整體性、真實性。
 此外,無論用什麼方式來進行遺產保存,適當的緩衝區都是必要的。緩衝區是為了有效的保護遺產,以完備的法令或是傳統上的習俗來對遺產所在的周邊地區之使用與開發進行限制,使遺產獲得另一層的保護。包括直接作保護處理設施或是對重要的景觀等實際上能對遺產和其保護具有重要性的因素。作為緩衝區的範圍必須依個案,透過適當的機制來決定。緩衝區之規模、特質與可允許之使用項目,以及表達出遺產與緩衝區準確範圍之地圖是審查時必須提出的資料。同時,還必須清楚的說明緩衝區如何來保護遺產。如果沒有設置緩衝區,也應提出為何不需要緩衝區之理由。
 申請登錄世界遺產時,還必須提出一個透過參與式的作法,特別針對其特出之普世價值能獲得保存之適當的管理計畫,或是其他以書面方式明記的管理系統。這個管理系統的目的是確保遺產現在與未來能得到有效的管理。有效的管理系統因遺產之形式、特質與需求,以及其文化和自然內涵而來。因此,管理系統會因不同的文化觀點而有所不同。它可能結合傳統之習俗、現存之都市與區域計畫等工具,以及其他正式和非正式之管控機制。
 儘管管理方式因為上述之原因而會具有多樣性,不過一般來說可以包括以下之部分。
 1、所有相關者共同分享,對遺產之澈底理解。
 2、計畫之循環性,包括有執行方式、監測、評估與回饋。
 3、所有相關人員或部門之參與。
 4、必要經費之分配。
 5、建築的量。
 6、解釋清楚並公開的說明這個管理系統如何運作。
 有效的管理還應包括有長期的與日常的行動,來保護和呈現遺產。同時,也建議執政單位將危機預防準備也列入管理計畫和訓練策略中。另外,對於系列式的遺產之管理系統與機制,還必須確保整體與個別遺產之相關管理。
 另一方面,如果遺產被認定的基準受到人類行為的威脅,影響到前述真實性與整體性之保存時,必須要提出具體載明正確解決手段之行動方案。同時,執政單位必須與遺產之管理者、其他相關人士或單位共同合作來進行適當的管理。
 最後,遺產最好能有各種顧及生態與文化之永續性的發展和使用,並且這樣的永續性應該不致影響其特出之普世價值、真實性與整體性。
 馬祖傳統聚落之「真實性」保存
 過去就有研究對馬祖傳統聚落的建築、文化或社會價值等進行瞭解與探討,同時這幾年以來,也在一些聚落曾經進行保存修復與活化使用的工作,可以說也累積了一些研究成果與實際經驗。這裡試著舉一些實例來探討馬祖傳統聚落在設計意匠、材料、技術和環境四個項目上所呈現的價值與保存上面臨的課題。
 1、設計意匠
 在設計意匠上來說,馬祖傳統聚落之形成過程中,因各有其地理條件和歷史淵源,因此各有其獨特的特質和紋理。以芹壁聚落為例,聚落居民主要源於同一始祖,但是各房之間或各房之內的親族亦有相當之親疏差異,結果實際在建築配置上,就呈現出各族群依先來後到,人丁繁衍之多寡,在基地地形條件下,各以一棟主厝為中心,向外伸展,形成各個大小不同建築簇群的形式。
 這樣多核心之發展方式,顯示出各房族在開拓時有彼此默認之空間領域存在,但此領域並沒有確定之界線,會因家族力量之盛衰而有消長,呈現有機性之發展。此外,建築聚落之型態與居住家族之間的親疏關係,外姓家族住屋之分佈情況,皆反應出建築型態與人之間的密切關係。
 在個別之建築來說,基本上是由源於與中國傳統之三開間廳堂相通之「四扇三間」、「三扇兩間」與「兩扇一大間」等三種平面類型出發,受限於基地地形,有的只能向上方發展,而形成與中國傳統空間不同的形式。同時,為了盡可能利用周邊受限於地形的空間,增建為住房或廚房。因此,聚落中的建築就就由傳統規整形的概念發展成不規則的型態,加上前述聚落建築有機式的配置,形成呈現豐富變化而有層次之空間感。
 為了要保存這些珍貴的設計意匠,包括各家族之核心建築,以及空間配置上所顯現之親疏關係,還有個別建築之原型概念與使用機能都是值得保存和呈現之價值所在。因此,在再利用計畫中,如何將空間形成的故事表達出來,是值得嘗試挑戰的課題。
 2、建築材料與技術
 接著,在材料上來說,馬祖聚落建築主要以木構架承接屋頂,以花崗石砌成四面牆身,木構架上以竹或木做成椽條,上面再鋪與類似閩南瓦之薄瓦,或是更早是鋪茅草而成。由於臨海風勢強勁,瓦上曾有不同的壓瓦裝置,目前最多的是隔一段距離壓以石塊的作法。早期之茅草頂,則會在其上以繩兩頭繫石的方式來壓住屋頂,避免被風掀走。
 施工時,先請地理師看過興建年與屋主之生辰,決定屋宅之座向,劃定屋宅之中軸線。接著整地,定水平高度和放樣,在就整平地盤。其後進行開基動土,基礎之深度視地質之狀況與屋宅的規模來決定,通常在一尺到三尺之間,若是在岩盤上,則不需開挖基礎,而是直接在其上打洞,嵌入石材。
 石匠先從門邊開始砌石,砌至門高度之一半時,就立門框。砌石一天不能超過三尺高,並需以階梯狀的方式進行。當砌石超過屋身高度之一半時,木匠即開始進場。
 石牆的砌法,基本上有幾種方式。除了屋角與門窗邊以水平砌法外,最講究的牆身是將整型的石塊斜砌成45度交角,這種砌法最耗工,但也最堅固。有的則部分斜砌,部分不規則砌;更簡單的則是全部以不規則石塊砌成亂石砌的形式。
 木構架以穿斗式為主,講究的有將稱為「穿」之水平材做成曲材,類似閩南建築中之「束」;但多數仍為由「檁」、「柱」、「穿」等構材組構而成木構架。
 從世界遺產的觀點,盡可能保存原有材料,就可以盡可能保存建築之「真實性」與「完整性」。然而這些材料本身的性質在保存特性上即有所差異。例如木材暴露於室外,或潮濕環境中,則耐久性差,而另一方面木材亦有容易以局部更換的方式來修補的好處;石材即使暴露於外,耐久性較木材為佳,卻可能出現灰縫老化,或表面因不當的化學塗料而導致剝落的情況,此時修復上的困難度相對之下就比木材要高。或是木材如有腐朽多會影響木材強度,而石材表面的破損有時未必會對強度有所影響。或是如屋瓦看似完整,其中卻已有縫,雨水已然入侵等不同的情形。而使用於砌石的灰漿來說,傳統的石灰沙漿強度固然無法與水泥沙漿相比,然而如果像過去一樣,以適當的製作方式,採用適當的石塊形狀來砌,仍可以保有相當的強度。所以如能因應材料之特性,而有對應的修復與保存策略,就能適當的保存建築之真實性與完整性,表達地方特性;而不必一覺得強度不夠就換用新材料。
 另一方面來說,原有聚落建築常因材料取得、經濟條件、興建時間或人力等因素,使各聚落中的建築一方面呈現出一些共同的特色,包括石牆、出簷較小的紅瓦屋頂、木屋架等,另一方面在石牆的砌法、屋頂作法或是木構件的形式上,也呈現出多樣性。這樣的狀況使得聚落風貌呈現出和諧又豐富的特色。因此,在材料與技術的保存上,就不應對原有材料與技術有一定的規範,而造成實質上真實性保存上的落差。
 另外,除了外觀之外,與建築使用機能上相關的通風、防水、排水、防潮,或甚至防禦等問題,現在非常容易被忽略,但這些都是當時必須在技術上克服的問題。對建築的瞭解也必須包括這些層面,才能真正實現保存真實性與完整性的意旨,如何使熟習這些傳統技藝的匠師能持續有工作,以傳承技術或許會是一個最好的方法。
 3、環境
 從環境的角度來說,馬祖聚落過去由於受到軍事管制之限制,得以保存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適當關係。然而,今天隨著觀光發展與居民之生活需求,周邊的建築量體與新開發也造成潛在的隱憂。因此如何控制周圍的環境發展,使之能與傳統聚落有所協調,是必須儘早考慮的事。
 馬祖傳統聚落之「整體性」保存
 由於世界遺產就整體性來說,基本上分為三部分來進行評量。
 首先是為呈現其普世價值之所有部分都應包括在內,不應有所減損。也就是對馬祖傳統聚落來說,住屋建築配置之特色、建築與自然環境之關連、各建築空間之特性、就地取材使用花崗石的方式、木構造之特色、屋頂與門窗防風之構造等都是展現其自然環境共生之地方性特色,作為遺產之價值所在,應盡可能完全保存。
 其次,就規模是否能傳達其價值來說,以芹壁聚落為例,就至少應包括同一家族所共同形成之聚落,以呈現聚落空間與家族發展之關係與特性。(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