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地區村境廟社擺暝祭祀之研究-以「坂里十三暝」為例/王俊傑(三)

  • 2011-02-15
 (續昨)
 在此空檔,當頭與喜家進行商議,詢問新郎昭穆與年齡,依開閩王氏世系昭穆排定先後位序,即「詩、禮、傳、家;唯、景、遠、哲」等輩份大小,再依昭穆同輩中年齡長幼排序,商議核對後,當頭將新郎送喜排程書寫於紅紙名單,並告示於公館天井旁,讓全村各家戶得知今年度「頭喜:○○○之長公子○○○之喜、貳喜:○○○之二公子○○○之喜、參喜:○○○之長公子○○○之喜…」等序位,也讓喜家得知自家是第幾喜,抓緊時間準備送喜事宜。
 耆老抱爐、大小先後
 送喜排程商議完成,耆老們就需準備身著長衫、頭戴高帽,依廟管會與當頭行前會議商議之抱爐名單,在請香迎神時,進行抱爐請神之儀式。耆老抱爐之大小,亦是按照王氏家族世系昭穆來排定,依排定名單領取所屬請神之香案長盤,在請香隊伍出發時前往各廟社恭請香爐來公館擺暝作客。
 香案長盤為一長方形木質端盤,當頭事先要將長盤內擺設香線、黃錢、對燭、鞭炮、元寶或大銀,並在長盤正中處放置紅紙名單一張,其紅紙名單書寫境域、廟社與神祇頭銜,此紅單有兩種用意,一是區分各神祇香爐,以免翌日當頭送神時混淆誤認,二是附與類似邀請函之功能,算是一種禮儀。神祇香爐請至公館安坐時,其紅紙名單即壓在香爐下方,讓焚香祭拜之善男信女、各家戶得知此爐為何尊神祇。早年,在香爐安座時,香爐下方還需鋪設瓦片,後訪談耆老表示,鋪設瓦片之用意,主要是防火之需,避免香線點燃供桌神龕,降低安全疑慮。
 請香迎神、馬糧文化
 拜年邀請各村境廟社神乩來坂里作客,依往例邀請時間均為六時,一般在五時左右,即有村境神乩抵達村口,此時白馬尊王、媽祖娘娘、和元帥、三太子、田元帥五尊神乩,依序在村口與公館接待來臨之各廟社神乩。
 當扛乩團隊在接待來訪神乩之時,當頭也進行請香隊伍之排序,保長公、高照、令旗、涼傘、高牌燈、孩囝、鼓板隊…,耆老們也依序領取長盤準備前往各廟社請香爐。
 公館內,當頭需將各家戶碗筵進行「首次傾酒」並點燃燈燭,巡視最後準備狀態,不可怠慢。公館外,迎神隊伍一切整隊就緒,請示神乩後,隊伍即進行出發,抵中澳白馬尊王恭請香爐,再至白沙村境迎神,於白沙平水尊王廟座駕會香,接受白沙村境家戶焚香迎接後,隨即回到坂里村境內,耆老在隊伍進村時,依序捧上安上香爐之長盤排入隊伍,此時,坂里村境家戶沿途焚香祭拜,並在門前焚燒「馬草」,迎接白馬尊王與村境內各廟社神祇,待遶行全村後,隊伍折返抵公館,隊伍停留公館門外,耆老們依序將香爐請至公館內上殿安座。
 請香迎神,主要為坂里村境地頭神為中澳白馬尊王廟,從祖先建廟開始,廟宇就肇建在中澳濱海岩盤「蓮花寶地」,位處地域窄小。每年十三暝,乃商請借用村中大戶人家民宅充當「公館」,進行擺暝謝神。因此,十三擺暝當晚需至中澳白馬尊王廟進行「請香」,將香爐迎來村內(鄉間)享受祭祀,因白馬尊王是坂里境域地頭神祇,地位崇高,本著仙友共襄盛舉之情,又會邀請全坂里村境廟社神祇香爐來公館,一同享受擺暝祭祀,仙友同歡。
 請香迎神隊伍會遶至白沙村境,乃由民國72年開始,因白沙村境王氏家族與坂里王氏家族同根同源,白沙境平水尊王廟龍邊神龕亦供奉從中澳分靈而來之白馬尊王金身,為彰顯神威庇佑兩村,因此十三暝在中澳廟中請香後,即會前往白沙迎神遶境,接受兩地村民家戶信仰崇拜。
 (三)參部曲–禮深續化
 送喜添花、承先啟後
 每年十三暝當晚,當頭要到村內前一年度結婚男丁家中「送喜」,而喜家也需「辦喜酒」回禮,此禮俗在坂里又稱為「喜母17」。在早年,送喜時間為正月十四早晨,排在唱唸請神簿儀式之後。民國95年為體恤減輕當頭與工作人員之辛勞,經廟管會與村中耆老決議改制,在十三暝當晚即可舉行送喜儀式。
 新郎(或為新郎「伯、父、叔」代表)先行在家中點燃上有書寫「百子千孫」之風燈,並將此對風燈由紅線綁在一起,稱為「牽燈」。新郎手捧風燈到達「公館」,焚香請神,唸頌邀請神祇前往喜家進行送喜之語,此時當頭需將新郎提捧而來之風燈換上新燈燭並將其點燃,當頭們也需準備一組風燈並點燃,意謂「發丁」。當頭在新郎焚香之後,將香爐抱至長盤內,恭請神祇起駕,此時長盤內左邊擺設頭花一對、喜燭一組、香線一組,右邊擺設大銀或元寶、禮炮一串。新舊八位當頭內年長者捧此香爐長盤,年齡次長者提捧當頭所準備之風燈並跟隨於香爐後方。其餘當頭則提拿高照、令旗、涼傘等儀杖於公館門外等候,待一切程式完成,新郎即提捧風燈引領隊伍前往家中。
 送喜時,隊伍後方需安設一組鼓板隊沿途敲打吵熱氣氛,告知村境內各家戶已開始送喜。當隊伍到達新人家中時,喜家需由長者於門外接香迎請香爐,喜家接香後當頭則將香爐長盤捧至新人房間,喜家事先需在新人房間床鋪上安設斗燈,當頭將香爐安設於斗燈前方,新郎與當頭兩對風燈則擺設香爐與斗燈兩旁,此時新娘(或為新郎「伯母、娘、姑」代表)則端坐於床沿邊,當頭將長盤內頭花配戴在新娘頭上,稱為「添花18」。添花時,當頭需邊添花邊唱添花詩:
 添花添在左、添子添孫早,
 添花添在右、發財長長有,
 添花添長春、福壽喜寧康,
 添花添的高、起厝又置田!
 每唱唸一句添花詩,新郎與觀禮人員需一齊喝采「好啊!發啊!」等詞語作其采頭之意,但此時在新人房門外之眾人則需禁語,不得喧嘩。
 添花完成後,喜家會準備兩桌喜酒,請當頭與鼓板隊工作人員食用,做為回禮。喜家也會邀請各家戶一起來吃喜酒,為喜家「添喜」。搬遷至台灣各地定居之鄉親,在元宵擺暝時不一定會返鄉共襄盛舉,但如前一年有喜事之家庭,必定會在來年元宵擺暝時返回家鄉完成送喜儀示。而返鄉參加送喜者,居多是新郎之父母為代表,捧燈由新郎父親(或為新郎「伯、父、叔」代表),添花則由新郎母親(或為新郎「伯母、娘、姑」代表)。自家老宅還在者,送喜地點就需送至「舊厝」,如自家人還定居在地者,則就借用自家人家宅進行送喜。有些「舊厝」已無床鋪家飾者,則在老宅大廳或新郎父親原房堵內,擺設一張八仙桌綁上桌裙,桌上安斗燈、喜燭一對,桌邊兩旁各擺設一張椅子,此兩張椅即代表新郎與新娘,添花時只需將頭花添至斗燈裡做意思即可,有其異曲同工之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