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馬祖學術論文發表會 馬祖的地方認同與社區動員-推動世界遺產的在地動力 喻肇青 中原大學景觀系教授、吳振廷 中原大學景觀系兼任講師、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班

  • 2011-02-20
 (續前)協會近年社區動員的成果包括:植樹節社區參與植樹活動、花蛤節慶點、百合花季活動以及軍事據點再利用;銅像公園等工作,保存節奏為:先積極灌輸社區復育的觀念到實質復育,再成為深度旅遊必看的景點,最終保留成為地方文化資產。有行動、有計畫地穩健踏實的守護家園,盼望喚起眾人重視保育觀念。
 2、籌劃「東莒花蛤節」展現在地生活文化
 東莒島是馬祖地區四鄉五島中海域潮間帶面積最廣,海洋生物也是最多樣性的島嶼,有「海邊冰箱」之稱,其中蛤類的產量更是馬祖地區產量之冠。東莒島居民多賴以採集花蛤為副業,多外銷其他各島,是東莒最值得推銷的產業文化。有鑑於此,東莒社區發展協會於2006年起舉辦「東莒花蛤節」,透過在地產業結合活動的機會,讓在地人重拾過去的知識。近年節慶則辦理轉型,以套裝行程的方式取代嘉年華式的花蛤活動12,並透過花蛤節的機會來結合「生態旅遊」,進而帶動社區產業發展。可貴的經驗在於讓社區明瞭「生態旅遊」背後知識的活動才是重要的,即東莒人如何讓外來訪客了解地方的價值,從過程之中重拾對地方的關愛及認同。
 3、不同專業領域團隊與地方相互學習、分享
 自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設立東莒管理站之後,對於島上的資源展開了相關的調查與規劃設計工作13,長期以來規劃團隊帶給地方諸多的想像及願景,無論是從景觀風貌改造或是文化資產保存。然而,實質建設的程度卻不如預期,原因是傳統聚落保存經營牽涉的事項龐雜,加上偏遠地區的專業服務的可及性不佳,以及在規劃上是否能跳脫台灣的觀點等。從過去的經驗來檢討,專業團隊必須長期的駐地來配合社區動員的節奏,在相互學習、分享下達成計畫目標。
 藝術轉場計畫14
 東莒社區協會在社造中心的媒合與協助下,有了「藝術轉場計畫的發想」,它開放了一個新的命題:隨著時代遷移,人口流失,大埔聚落除了「保存」、「修復」之外,這些空間如何與現下的生活產生互動?以「藝術轉場」為主題,透過藝術駐村的方式,協助社區重新認識、發現甚至轉化這些社區裡被遺落的空間,而使藝術與生活產生更真實的交集,社區與藝術家之間開展了一種新的對話關係。計畫從六月到十月,總共邀請五位具備不同媒材專長的藝術家以接力方式進駐社區,並跟著居民的生活節奏了解屬於東莒的生活內涵,進而從親身的體驗與感受中發展作品,藉此透過參與式的藝術創作,創造外來者(藝術家)、居民與社區的連帶感。更希望能夠拓展東莒與外來者的關係介面,除了觀光旅遊的型態之外,創造一種以相互學習、分享為目的的互動關係。
 (三)文化資產保存與地方認同
 1、「活」的聚落保存行動
 福正、大埔村被劃定為聚落保存區,有為數不少的古厝已修繕完畢,整體聚落風貌保持完整,村民雖不居住在大埔,但仍在東莒社區協會及熱心人士帶動之下,積極地參與傳統建築補助修繕作業。然而,聚落永續發展的關鍵點完全在於民宅建築的修繕問題,而是由下而上的保存行動落實在生活文化。目前社區協會邀請不同領域的專業團隊進駐,提供戶外教學和跨領域互動學習的機會,以一種不同於「參觀」的方式,將自身融入當地的生活情境中,真正體驗出一種東莒在地的生活風情。體驗過程中與社區重新分享、發現甚至轉化聚落生活空間。以「活」的保存概念,與現今的需求持續對話。
 2、從史前遺址保存到地方文化傳承
 馬祖總共有三個國家級古蹟,但在東莒島上就擁有東犬燈塔 、大埔石刻兩個,另有史前時代熾坪隴遺址、菜園裡遺址的出土。地方意識到聚落保存課題須考量「整合性保存」,除了聚落環境、聚落建築等有形文化資產之調查研究,也必須將宗教活動等無形文化資產納入。目前社區結合當地民宿培養了專業導覽的模式,同時建立「綠色生活地圖」推展深度生態、文化旅遊。在文化傳承的方面,於大埔村境內的白馬尊王廟,在過去大埔村民人數多時會盛大舉行元宵節擺暝的祭儀活動。近二十多年來因居民外流情形嚴重,村中已無住戶,但居民逢擺暝、補庫多會返鄉參與,備香燭、禮意至廟祭拜。由此可見,東莒人深厚的「信仰」觀念正維繫著人與聚落綿綿不斷之情感。
 五、結語
 世界遺產的申請行動皆是由下而上經由地方開始發動,民眾的世界遺產認知以及對於自身文化遺產的認同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審查項目之一;在地民眾的全力支持與積極參與,乃是發展世界遺產的重要關鍵因素。馬祖目前的文化遺產,如果要成為世界遺產,在地居民的認同與配合是一大關鍵。一旦未來世界遺產的各項工作準備開始啟動,進而完成登錄以後的後續經營管理計畫,都必須依靠民眾的參與。從馬祖地方動員的具體成果來看,地方自覺以文化資產為主軸來振興地方,近年來更有不少馬祖人決定重返馬祖,共同推動文化保存與守護工作,並致力於向下紮根的教育,這是一股對家鄉認同的力量!地方有了認同,就會有行動,行動就會帶出永續經營之力量,無疑是推動世界遺產工作最穩健的在地動力。
 參考文獻
 1、連江縣政府城鄉發展室,1999《聚落保存政策白皮書》,連江縣政府,南竿鄉
 2、連江縣政府文化局,2009《98年度連江縣莒光鄉福正、大埔聚落調查研究計畫》連江縣政府
 3、連江縣政府文化局,2010《馬祖推動錄世界遺產登計畫書成果報告》
 4、連江縣文化局,2009《東莒藝術轉場計畫》
 5、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2009《負面世界文化遺產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
 6、金門縣文化局,2009《金門推動世界遺產登錄計畫先導工作綱要-成果報告》
 7、國科會,2010《綠色城鄉、永續社區實驗計畫-離島聚落物質循環之社區營造
 8、馬祖南竿為例(三)》
 9、陳財能,2010《馬祖:政經邊緣的認同游移》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論
 10、陳良源《馬祖地區聚落發展之研究》
 11、吳振廷,2005《以參與式設計反省當前的台灣建築設計教育-教育部「創意學養計畫」鐵板經驗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12、吳昱漳,2010《實踐「綠色村落」-馬祖鐵板聚落之社區營造經驗》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論
 13、嚴銀英,2008《在澳門歷史城區登錄為世界遺產之歷程研究》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研究所碩論
 14、世界遺產雜誌 ,2009《馬祖戰地文化、澎湖石滬群》,pp104-110
 15、連江縣政府文化局網站http://www、matsuc-c、gov、tw/
 1、嚴銀英《在澳門歷史城區登錄為世界遺產之歷程研究》,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維護所碩論,2008。其研究在探討澳門申辦前、申辦後與登錄為世界遺產的歷程。
 2、參考社團法人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負面世界文化遺產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p22,2009
 3、在閩東傳統建築補助修繕計畫中,補助分為「整體修繕簇群辦理」及「個案修繕」補助2種方式。 其中,「個案修繕」補助僅限於現住戶申請,至於「整體修繕簇群辦理」補助則著重於閒置傳統建築再利用,鼓勵社區發展協會整合一定數量以上傳統建築簇群集體辦理申請,補助審查之重點在於整體修繕再利用的想法,以及對於社區整體發展之助益。
 4、摘錄自連江縣政府文化局社區營造網站http://www、matsucc、gov、tw/
 5、針對鐵板永續生活第一村的發展架構在整體環境中梳理出脈絡紋理,包括:風水「龍脈」、地理「水脈」、植栽「榕脈」、商家「街脈」和世代「人脈」,再將此多元的脈絡置入以「生態」、「經濟」和「社會」三面向的局部計畫中,其中不乏日後形成的行動計畫。同時,依據生態、生產、生活的需求,以及空間規劃設計的分項計畫,交織成短、中、長期一共十年進度。
 6、「一鄉一新房」的參與式社區動員行動是源自於城鄉風貌建設方案推動了五年的「閩東建築保存計畫」,有鑒於在修復閩東民居建築的硬體時,並無未來再利用的軟體計畫,以致於造成二次施工使用不當的情形,經台大城鄉基金會受託研擬馬祖聚落保存發展的整體策略,透過在地居民的討論,試圖從地方生活文化的角度切入,解決上述的問題。
 7、「花嫁」源為馬祖地方習俗,居民在新婚之前,村長會集合全村人力共同替新婚夫妻新蓋房子做為結婚禮物,並製作一台插滿鮮花的轎子讓新郎迎娶新娘。這是過去前輩們最早的「社區協力」,代表居民間彼此互助的最有力證明。
 8、相傳是在元朝末年,各地人民約定以燒塔為聯絡信號,起義反抗蒙元統治。此後遂成為一項傳統民俗,演變成為用土磚砌成,塔身成「品」字型,多用少年兒童撿拾來的碎瓦片搭建,瓦片與瓦片之間也架成「品」字型,利於通風,頂端留一個塔孔。燃料則各具特色,水稻種植區多用稻草。在江西泰和,這些稻草是由兒童們成群結隊到各家各戶討來,討稻草時要在主人家門口唱祝福兒歌。正式燒塔活動於晚上舉辦,為防止火勢失控,一般選在空曠的水邊。在燒得塔身較紅時通常會撒上米糠、海鹽(沿海地區)、松香粉等助威。活動一般到燒得全塔通紅、當天湊來的燃料用完為止,寓意生活紅火、稻穀豐滿。有些地區還會有附加的猜燈謎、唱小調等活動。
 9、在東莒民眾公墓一帶,過去主要是福正居民耕作的田地,近幾年來考古團隊在此發現了唐宋時期之陶瓷碎片,推斷過去此處曾是大陸沿海貿易相當重要之中繼站之一。
 10、社區協會從九十三年開始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計畫」,每年名額約10位,主要工作項目是聚落環境清理,希望藉由此補助計畫提供年長者就業機會。整體來說,東莒產業人力資源並不匱乏,村民仍可自給自足,然而,面對福正、大埔聚落的再經營,勢必要有更多人力回流,尤其急需年輕一輩返鄉進行產業承襲與再造的工作。
 11、下底路(魚路古道):過去大埔至大坪往返大埔港之間,以人力挑運魚貨行走之小路,現仍為當地居民步行至大埔的捷徑,在過去這條路主要是下底行的居民較常行走。
 12、「東莒花蛤節」的轉型以套裝行程取代嘉年華式的活動,內容包括下海採花蛤、下田摘西瓜、挖蕃薯之體驗,並結合店鋪參訪創造在地消費機會,如成立手工豆腐老店工坊。花蛤節籌劃工作除服務業者及社區發展協會主動參與外,還應整合在地餐飲業、農戶、特殊賣店及文化工作者,希望讓產業發展回到在地居民的生活,透過農耕、採花蛤、手工豆腐來展現在地生活文化。
 13、 2002年便委託了中國技術學院(現為中國科技大學)進行「福正、大埔閩東聚落保存區再利用規劃與細部設計」,針對此兩傳統聚落進行建築方面的調查與規劃,然此計畫較著重於建築空間的規劃與設計。後續於2007年中原大學景觀系團隊再次針對此兩聚落進行了整體規劃設計,並於2009年在文化局委託下進行文化資產面的初步調查研究,為東莒傳統聚落建立有系統之基礎文史資料,做為後續申請文化資產之傳統聚落登錄之參考資料。
 14、 資料來源:連江縣文化局《東莒藝術轉場計畫》,2009(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