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我從海上來(之一):馬祖阿珠 /文:劉宏文

  • 2016-04-24
 前言
 去年在前輩鄉親指導下,執行桃園市文化局委託〈桃園市馬祖鄉親移民史初步調查計畫〉。感謝同鄉會理事長曹秋萍與瑞發社協主委王國棟,以及許多桃園鄉親的協助,順利完成了十多位鄉親訪談。訪談資料已經寫成報告交到文化局,將來以專書形式出版。
 為了讓更多的鄉親瞭解四、五十年前,第一代移民蓽路藍縷、辛苦打拚的真實歷程,在徵得受訪鄉親許可後,陸續以〈我從海上來〉專題,在馬祖日報與馬資網刊出。
 第1篇貼出的是劉美珠女士的訪談,感謝美珠花了一個下午寶貴時間與我閒聊,她的每一個字、每一段話都是馬祖移民的日月星辰,有汗水與眼淚,也有歡樂與安慰。
 「我從海上來」是鄭愁予〈如霧起時〉的名句,邱新福兄建議作為篇名,我也覺得適當。希望將來能與更多旅台鄉親攀講、交流,為鄉親在台發展的生命故事與情感經驗,留下更多美麗而動人的身影;有若〈如霧起時〉的那位旅人,帶回航海的二十二顆星,如引燈塔的光,照亮闃黑無明的未來。
 新婦
 民國64年我高中畢業,參加馬祖衛生院辦理護理班,受訓半年,結業後在衛生院擔任「實習護士」。我是長女,下有五個妹妹一個弟弟。父親捕魚,母親種田,弟妹眾多,食指浩繁。每日趁著上班前的空檔,摸黑起床,要挑幾十擔的水到田裡,幫媽媽澆菜,下班後也一樣,忙田裡的農事。妹妹們則負責家務,挑家裡的用水、煮飯、洗衣服。那時馬祖的家庭都差不多,因為捕魚收入非常不穩定,種菜就成為漁家的重要副業。
 我於民國68年結婚。先生是同村的學長,初中畢業即保送到鳳山的陸軍幼校就讀,而後直升陸軍官校。民國五、六十年代,馬祖地區許多初中與後來的國中及高中畢業生,都去報考官校,成為職業軍人。有些甚至更早,國小畢業就到更遠的金門就讀第三士校,只因為部隊吃食正常,三餐可吃香噴噴、落到桌上會彈起的米飯。軍人隨部隊移防,長年不在家裡,夫妻聚少離多,但是因為收入穩定,家眷又享有水、電等優惠,對於貧苦家庭無力升學的青少年,不啻為一條人生大道。
 我奶奶很疼我,訂婚不久,就交代我先生一定要有房子才能娶回孫女。老人家認為女人結婚一定要有固定的居所,才能有安定的生活。民國67年我先生省吃儉用,用他三年在部隊的存款,與一部分貸款,花了四十七萬元,那時是一筆大數目,在桃園八德更寮腳,他的親戚住家附近,買了一棟透天厝,我在這間房子一直住到現在,已經住了三十五年。
 遷台
 剛搬來台灣,覺得很惶恐,先生駐防部隊,有時要調去外島,經常二、三個星期甚至一個多月才回家一次。先生收入雖然穩定,但要繳交房屋貸款,要跟會,還要面對孩子出生後的未來;我在家裡也沒閒著,時刻想到如何增加收入,減輕先生的負擔。那時更寮腳附近有許多小成衣工廠、鞋廠、雨傘工廠等,我就在家裡做家庭代工,縫雨傘、做鞋面、組裝電子零件:::等,有什麼做什麼,每個月也多多少少掙得一些,不無小補。
 民國70年前後,我娘家的父母也覺得馬祖沒有什麼生計,魚源枯竭,種菜要跟人搶水,靠天吃飯,風吹雨打經年,也僅夠餬口而已。我就慫恿爸媽搬來台灣。媽媽進入聯福製衣廠,負責剪線頭,爸爸到蘆竹一家染整公司上班,在更寮腳附近許多馬祖搬來的人都在一起,有人就在瑞源社區、瑞發社區買房子,爸爸媽媽也買了一間。
 聯福
 那時在聯福公司上班的馬祖人很多。每天工作時間很長,從早上八點到晚上九點,幾乎每天都這樣。初來台灣,馬祖人其實很感謝聯福公司提供工作機會。我媽媽就說,在聯福公司上班剪線頭,每天有冷氣吹,坐著工作,有時還可以聊天,比起在馬祖颳風下雨,夏天太陽毒辣,冬天北風刺骨,還要跟別人家搶水,挑水挑糞的,比起來聯福輕鬆多了。最主要的是收入穩定,只要正常上班,多加班,每個月可以領到一萬元出頭。如果一家三口在工廠上班,每個月就有三、四萬元的收入,這樣每個月可存二萬多元,二年下來存的錢可以買一棟平房。
 所以那個時候的馬祖人,大家相互通報,都到聯福工廠、華盛工廠上班。許多孩子國小畢業,國中畢業不再升學,就進入生產的行列。有些繼續就讀夜校,那時有振聲高中、新興工商、育達商職等,都有夜間部可以就讀。白天上班,晚上讀夜校,成了許多移民青少年的生活模式。
 工讀
 由於白日上班辛勞,讀夜間部就沒有精力放在課業上,於是求學變成只是為了求得一紙文憑,學生、學校彼此好像有默契,只要曠課不要太過分,在班上睡覺、聊天變成常態。考試時老師畫重點,其實是變相的洩題,一般都會讓學生過關。因此夜校畢業生極少繼續升學,就讀大專院校更是鳳毛麟角。高中或高職畢業的學歷 ,對於技術性要求較高的工作或許有一些幫助,譬如倉儲、會計、文書:::等工作,但主要在找對象,女生嫁人或男生娶媳時能夠提高身價,找到理想的對象。
 飲食
 60年代,馬祖由於資源稀少,謀生不易,日常吃食也極為粗糙簡略。主食是番薯簽,稍好一些將番薯簽混煮白米,而且已經是發霉長米蟲的戰備米,米粒往往已被米蟲蛀空一般,另一半煮熟後口感粗糙,粉粉垮垮,毫無米飯的香甜。純粹白米飯只有駐軍部隊才能見到,以致於有的小孩從軍只為了能吃到鮮香密實,落在飯桌上能彈起的白米飯。雞鴨魚肉只有逢年過節才有,拜神祭祖之後,家人分而食之,往往一餐只能分到一片肉,一塊雞。
 搬來台灣後,首先感覺此地的雞肉比馬祖便宜許多。有了收入,發現排骨、豬肝、豬心之類,在馬祖極為珍稀的肉類,也不再是遙遠的渴望。倒是蔬菜還須用買的,頗不習慣。因此,市場買菜,盡量買雞肉、豬蹄、豬肝、豬尾巴。雞肉作酒糟雞,煮麵線,幾乎天天吃。找個不上班的假日,多數是國定假日(因週六、日往往要加班),蹄膀、豬尾巴買回自己料理,除毛、刮垢,燉煮花生,澆上老酒,一家吃得香噴噴。(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