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祖地區自有學校教育制度,宜從民國三十八年國
軍進駐而創始。在此之前,地區可說是一片文化沙漠,
居民的心靈滋養與做人處世之養成,全賴非正式之家庭
教育。一些簡陋之「私塾」教育(註一),對象僅限極
少有錢家子弟,方能接受幾年稍具正式之教育,一般漁
家子弟只有欽羨一途。在漁村中「重男輕女」偏見觀念
下,一般女子更遑論受教育了。當年行政公署為普及義
務教育,推行「一村一校」,於各村設置簡陋之學校,
往往借用村中廟宇或閒置之空屋為教室,聘請村中識字
之賢達,或外聘有識之士為專任教師(實非合格教師)
,不足者,商請軍中教官擔任義教。學校規模大者,設
「國校」;規模小者,設為「分班」,各校均附設成人
識字班,皆以強迫方式入學,中、低年級均採複式教學
,高年級起始有分班授課,此謂地區正式學校教育之初
創期。
其設學校之教育宗旨,乃教導居民識字與培養說普通
話能力為主,輔以愛國教育,以達成與國軍之溝通與支
援軍事任務為目的。民國四十六年全縣因國小畢業生之
驟增,遂設一所「馬祖初級中學」此時正是戰地政務之
實施,學校教育則以保家衛國為要,認知與技能之傳授
再論教育局長倡議廢掉仁愛國小之不應為而為之不當舉措
- 200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