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化工作推手之六/馬祖福州戲曲一路走來...從

  • 2002-11-13
文/宋志富

前言

無論您身在何處,都熬不住故鄉的呼喚,這是母親土
地的擴張力;不管您走在那裡,都禁不起款款鄉音的縈
繞,這是母親語言的感染力,而地方戲曲更能穿透時空
藩籬,牽引出歷史軌跡的情懷,雲台樂府的成立,就是
延續了這股生命力。

福州戲曲 十番音樂

馬祖先民來自福建沿海,文化風俗同源,福州戲曲是
祖先的最愛,在民國卅八年前,兩地往返頻繁,居民到
福州探親、採購之時,順道欣賞一齣戲曲,作為娛樂;
或是廟會節慶,大戶人家集資邀請閩劇社跨海演出,以
示歡慶。至兩岸隔絕,海上中斷,也斷絕戲曲的傳入。

福州戲就是閩劇,由逗腔、小調、板歌等六個部份組
成,統稱「榕腔」。

十番音樂是一種民間樂器演奏形式,流行在福州及閩
北,是由笛、管、笙、大小鑼、大小鈸等十種樂器組成
,擊樂熱鬧豐富,成為酬神賽會的主調。

東海保隊 海風劇團

大陸淪陷,鄉音隔斷,撤守西莒的東海部隊為鼓舞士
氣及撫慰鄉愁,該軍第五支隊成立了「海風劇團」,舞
台用道具、服裝及器材則在大陸添購。

東海部隊成員多來自福州、連江、長樂、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