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陳鵬雄特稿】北竿塘后道是馬祖地區最特殊的一條路,這條道路興建在連島沙洲之上,除了易受海潮侵蝕影響安全與結構之外,生硬的水泥分隔了兩面沙灘,對沙灘景觀的破壞更是難以回復,如今有機會修建馬路,地方政府與民眾要認真思考,究竟要怎麼修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塘后沙灘是國內外少數可見的連島沙洲地形之一,早期未興建道路以前,后澳與塘岐的交通不便,車輛不易行走於沙灘上,而人員步行偶爾碰到大潮時無法行走,因此,在七十年左右興建了一條水泥路面,但這條路一做好,沙灘地形便開始改變;這是沙灘景觀第一次遭受破壞。 八十六年民航局為改善北竿機場飛安,規劃了炸山填海工程,鐵拳山八十多萬方土石被棄置於塘后沙灘之上,這些棄石成就了目前的東移跑道,提昇了飛安也改善了運量,可是卻有一半的沙灘因此消失,想要回復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如今這座犧牲沙灘換來的機場一天卻只飛三班,沙灘的犧牲可以說是毫無價值可言。雖然去了一半卻還有另一半,北竿民眾其實對剩下這一半還有很高的期許,如果道路與沙灘遊憩設施妥善規劃運用,這一半的沙灘仍然可以發揮吸引觀光人潮的目的,畢竟這種連島沙洲的地理奇景國內外十分罕見。 前國大代表楊綏生在多年前曾大膽提出塘后道地下化的構想,他在借調建設局長任內甚至已經完成了初步的規劃與設計,後來這份可行性評估計畫未受民航局採納,因此地下化的提案胎死腹中,但也因為這個提案,讓各界重新重視到塘后道要設法讓景觀回復的重要性,當時有很多構想提出,包括高架方式、改道由北面澳口架橋等,都因為經費問題而作罷。 自八十三年機場開航以來,塘后道就與機場關係密切,從最早穿越跑道到現在的車行箱涵,有很多次機會可以讓沙灘景觀做某種程度的回復,但無奈的一次一次錯過,這一次北竿航站工程中又包含了塘后道改善,但改善的方式卻不是一般民眾所樂見的,沙灘還是一樣被阻隔,垃圾漂流物問題永遠無法解決,但這一次也很可能是塘后道更改面貌的最後一次機會,如果地方民意有共識,民航局肯配合,讓塘后道兩側沙灘再回復以往是可能的。
塘后沙灘遭破壞 原貌難重現 局部回復 這一次是難得機會
- 200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