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特產有特色卻不夠精緻 突破銷售量從包裝做起

  • 2003-07-26
 【本報記者陳鵬雄特稿】馬祖特產是觀光發展中重要的一部份,近年來,政府大力輔導各種特產業,不論是生產技術機械化、或食品口味創新等,目的是希望提昇特產之產量與銷售量,但到目前為止,地區特產仍然無法突破銷售量的瓶頸,其中有很大的因素是業者無法體認食品衛生及包裝精緻化的重要性,這也是地區特產業未來思考改進的方向之一。 馬祖地區的特產種類雖稱不上琳瑯滿目,但也算是選擇多樣性,到目前為止,所有傳統的與新研發推廣的特產都以食品類為最大宗,像是魚丸、魚麵、小魚干、紫菜、海帶、馬祖酥、芙蓉酥、花生酥、各類糕餅、黃魚干等,既是吃的東西,強調的就是新鮮與衛生。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昇,國人對於健康飲食的概念也日益重視,出外遊玩的觀光客更是在意能否吃的安心、買來的特產食品是否符合衛生標準等。馬祖的特產從生產到包裝,早期是土法煉鋼,粗製濫造,一直到現在的改良與進步,大部份是歸功於政府的輔導,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政府的推力,業者本身是缺乏產品改良的能力及用心。 大多數旅遊地區的特產是重視包裝更甚於產品自身的口感,既是特產,理論上就已具備了與眾不同的形式與風味,而這些產品如何達到吸引消費者的目的,靠的就是外包裝,不論是糕餅類或海產類,都應註明原料成份、生產日期及保存期限等,這是對消費者最基本的尊重,更何況現在的消費者都是精明人,他們會比較、會觀察,次級食品絕對無法在市場存活。 馬祖的特產食品業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但仍有諸多產品在外包裝上缺乏競爭力,而部份來自大陸地區的加工食品太過於粗糙,必須設法改良或再加工,否則一粒屎可能壞了一鍋粥。讓消費者建立對馬祖特產的信心是很重要的,大體而言,特產業的發展是觀光業成敗的指標之一,尤其中國人喜歡出外遊玩帶些特產回家的習慣不變,馬祖的許多特產有特色卻不夠精緻,這是亟須改進與突破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