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解決失智所衍生相關問題,提升家庭成員照顧能力,連江縣衛生局長期照顧管理中心今年首度辦理「認識失智症及失智長者的照護」,邀請到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社工主任陳俊佑來馬主講,受訓對象除了志工及照顧服務員在職訓練外,也包括多所學校及一般民眾,讓大家一起面對周遭年長親人都會面臨到的問題。
現今台灣社會的家庭結構多以小家庭組合而成,故失智症患者在人力及資源的照護上,對家庭成員也造成困擾及負擔;因此,透過對失智症的認識而及早注意,及早治療,在適當醫藥及妥善照護下,老人家仍然可以過有尊嚴、有活力,且健康愉快的人生。
有鑑於此,此次特別由連江縣衛生局、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共同舉辦「認識失智症及失智長者的照護」研習,課程是以「提升失智症患者家屬的照護能力,為失智老人打造一個愛的世界,讓他們活得更有品質、更有尊嚴」為終極目標,將提供您多元的照護技巧與知識;經過連日前往社區及校園宣導,受訓志工及照顧服務員約二十人,校園宣導包括中山國中三十三人、介壽國中七十三人、中正國中四十人。
講師陳俊佑指出,失智症的早期症狀通常是模糊不清楚,且不會立即被發現的。通常個案看起來會有一些記憶的問題,尤其是近期發生的記憶特別容易忘記。其他常見的症狀可能包括:意識混亂、人格改變、冷漠及茫然不知所措、失去完成每日生活任務的能力等。
有時候家屬很難辨別這些症狀,只是覺得不對勁,甚至認為這是正常的老化現象,或者症狀進展很慢,而且要很長一段時間後才發現,病人可能會拒絕做一些事,因為他自己也覺得不太對勁。故衛生局長照中心暨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提供「失智症十大警訊」及「簡易心智狀態問卷調查表」來關心自己的長輩是否得到失智症;十大警訊包括:
一、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一般人偶而忘記開會時間、朋友電話,過一會兒或經提醒會再想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較高,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
二、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如英文老師不知「book」是什麼;自年輕即開車的司機伯伯現在經常走錯路;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廚師不知如何炒菜等。
三、言語表達出現問題:一般人偶而會想不起某個字眼,失智症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以替代方式說明簡單的辭彙,如「送信的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
四、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一般人偶而會忘記今天是幾日,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年月、白天或晚上,在自家周圍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
五、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開車常撞車或出現驚險畫面;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借錢給陌生人;聽信廣告買大量成藥;一次吃下一週的藥量;買不新鮮的食物等。
六、抽象思考出現困難:對言談中抽象意涵無法理解,而有錯誤反應。日常生活操作電器如微波爐、遙控器、提款機的操作,對指示說明的意思無法理解。
七、東西擺放錯亂:一般人偶而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症患者更頻繁,將物品放在非習慣性或不恰當的位置,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到處塞衛生紙等。
八、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一般人都會有情緒的變化,失智患者的情緒轉變較快,一下子哭起來或生氣罵人,情緒的改變不一定有可理解的原因。可能出現異於平常的行為,如隨地吐痰、拿店中物品卻未給錢、衣衫不整等。
九、個性改變:一般人年紀大了,性格也會有少許改變,失智患者可能會更明顯如疑心病重、口不擇言、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
十、活動及開創力喪失:一般人偶而會不想做家事、不想上班工作,失智患者變得更被動,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原本的興趣嗜好也不想去做了。
講師陳俊佑也提供大家現在主要使用的「簡易心智狀態問卷調查表」(SPM-SQ):如果長輩答錯三題以上(含),請立即帶他(她)前往縣立醫院精神科做進一步的失智症檢查。以求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減緩失智症繼續惡化!
衛局首次舉辦認識失智症及失智長者的照護研習
- 2007-05-25

為解決失智所衍生相關問題,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前進校園辦理「認識失智症及失智長者的照護」,讓大家了解年長親人都會碰到的問題。(圖/文:曹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