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樹-「災情」或「自然循環」?

  • 2007-10-13
 【本報記者邱竟瑋特稿】每逢颱風過境,馬祖都會傳出路樹、綠美化植物傾倒,對新聞人員來說,這可能算是「災情」,但對農技專家來說,不過是自然界植物生死循環中的一個過程。
 匯集農、漁、林業專家的縣府建設局,常處理風災受損的花草樹木。他們觀察到,許多颱風吹斷的樹,多半已遭到不同程度的蟲蛀,柯羅莎颱風吹斷的也不例外。
 換言之,這些樹的歸西,可以預期,颱風只不過是個推手。
 建設局人員指出,樹被蟲蛀的部位,藉颱風自然掉落,比較不會影響健康的部位。風雨吹落的枝葉,在土可變為腐植質,有利整體林木的生長,大自然透過颱風等「程序」,達成生態系的循環。
 進一步來說,建設局疏伐斷樹,只不過依照自然界法則。
 颱風過後,建設局人員成群結隊,到綠美化植物或路樹倒塌地點疏伐,運回苗圃處理。從大自然的觀點,不過是輔助性質。
 就連復育,也無法跳脫自然的秩序。
 建設局說,會依照季節,決定復育的花草、樹木種類,以近日摩天嶺倒下的相思樹而言,可能明年雨季補種。
 他們解釋,綠美化用的種子多在苗圃培育,長到適當年齡,展開移植。
 根據氣候與植物生長季節、適合地點補種,縣府建設局農技專家說,不過是依照自然循環,以人類的科學輔助,達到綠美化與植物生態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