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邱竟瑋/台北報導】針對離島與台灣近來出現的多起大型開發案與BOT案,離島青年陣線關切其背後的共同思維,由政府全力協助財團取得便宜土地、便宜的人力與優惠稅率,再由廠商以創造就業機會和稅收來帶動經濟發展。該陣線質疑,背後的獲益會到哪裡去,而環境與社會等成本將由誰負擔?
該陣線昨天討論認為,政府輔導產業的政策,可能停留在經濟起飛年代的思維,也就是提供優惠的資金與稅賦條件、協助開發關鍵技術,讓科技廠商願意回台灣設廠;另外在用地取得、水電價格與勞工保護等方面,也儘可能給予企業協助和優惠,而這樣的模式依然持續複製。
綠黨前召集人潘翰聲表示,這樣的模式符合新自由主義,也就是鄧小平等人所推行的特徵,由政府先全力協助財團,「讓一批人先富起來」,而再透過往下涓滴的力量,使基層共享經濟發展的果實;這樣的方式在經濟起飛的初期衝GDP有非常好的效果,然而也可能造成貧富差距的惡化。
昨日離島青年陣線所關切點在於,誰獲益、誰付成本?他們擔心,財團藉由這樣的模式取得公共資源,而生態、環境與社會、人文的影響則由離島及其居民承擔,所創造的稅收也不一定能讓離島居民共享,而是成為公共工程、特定人士的禁臠,而政府舉債所建設的園區,也將由後代償還。
離島青年陣線並指出,一窩蜂複製所謂「成功」的模式,有過於重複的風險。冼義哲說,小自澎湖的旅遊紀念品,大到觀光渡假村Villa,都有先驅者成功,後人繼起仿效的特點,但是旅客來澎湖,可能想看的是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情,而非千篇一律的賞櫻、看煙火與住渡假村。
曹雅評則認為,以上的相關問題牽涉複雜,需要更多的時間參與和討論,他們並非一味地反對所有開發案,而是站在以尊重離島人文、生態的角度,確保公共財能夠讓當地全體居民使用。
關切大型開發案 離島青年陣線質疑其背後思維
- 201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