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馬祖廣播電台,現在對大陸同胞廣播!」如果早年擁有收音機,並對準頻道,便會出現這種聲音。在兩岸軍事對峙年代,國軍基於心戰需要,在地區設立廣播電台,專門對敵軍進行策動反共作用。這個電台,隨著兩岸情勢緩和,政府開放大陸探親而走入歷史。「時來運轉」不久「馬祖廣播電台」將再現身地區,不同的是,過去用於軍事心戰,屬於公營,未來則是以服務為主,由民間營運。 據報導,這家民營廣播電台預定在明年一月二十三日(即一二三自由日)開播,它不僅具有實質功能,更有象徵意義,我們充滿期待。 就功能來說,廣播和網際網路一樣,無遠弗屆,經由功率的增強,可以讓全世界聽到馬祖發出的聲音,這對地區知名度的提升,形象的建立,都有實質的效益。再者,人們收聽廣播不像看電視節目,必須放下工作,聽廣播可以照常處理事務,這正是廣播日久不衰的主因,如果節目受到歡迎,還可以提升工作精神和鼓舞士氣。其次,馬祖因為地理位置因素,台灣的廣播多數收聽不清楚,大陸的節目又不對味,有了地方性電台,未來節目製作必然會考慮地方特性,符合鄉親需要。 就意義來說,馬祖實施長達半個世紀的戰地政務,在此期間(早期),收音機是受到管制的,民眾不能購置也不可收聽。即使當時已經設立「馬祖廣播電台」,那是針對大陸心戰用的,以軍事作戰為主,而節目也是轉播台灣中央和漢聲廣播電台,所以,馬祖電台實際只是轉播台的性質。在當時(四十年代)連電視都沒有,廣播節目是重要的資訊和娛樂的來源,有些鄉親知道「廣播劇」很好聽,得運用關係到軍事或政府機關(高層單位)收聽。以今天的目光看過去,真是不可思議。大環境的因素,我們以為沒有對與錯的問題,重要的是,現在必須追求民主自由社會多元化,讓生活多樣化,而廣播電台的設置,意義便在此。 自從政府開放廣播頻道之後,國內廣播領域也趨於複雜,特別是有線和無線電視的快速崛起,廣播經營更為不易。一些電台為了生存,轉而做起賣藥廣告來,專門促銷藥品,據說「生意」還不錯,廣播市場如此艱困,未來的馬祖廣播電台能夠經營得下去嗎?鄉親不無懷疑,事實上,已有股東退出經營團隊了。報導說,當時發起的股東計有十二人,現在只剩下五、六人,因為他們認為在地區做廣播電台會虧本。不過,這也不盡然,企業成敗不是絕對的,許多看來冷門的生意,經由業者的智慧而熱絡起來,且創造良好的業績,廣播電台不在於發射地點,重要是節目內容,當它受到國內外聽眾歡迎時,廣告不來也難;同樣的,即使電台設在大都會,節目不好依然會倒閉。 不論如何,民間「馬祖廣播電台」能夠在地區出現,而且把開播時間預定在「自由日」,所象徵的意義以及未來所發揮的功能,都是巨大而深遠的,我們期待廣播新時代的來臨。
欣聞民營「馬祖廣播電台」明年開播
- 200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