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主自由社會,人民都有表達意見的權利,基層民意向縣府要求支援,也很正常,重要的是,政府高層能夠體會基層需要,給予正面的回應,這是地方和諧、進步的動力。本報昨日報導,莒光各界組團拜會縣長陳雪生,並提出多項要求,得到正面的回應。我們樂見這種下情上達方式以及產生的效果,在此之前,其他各鄉也有類似動作,在在說明地方自治日趨成熟的一面,是非常可喜的現象,值得重視和鼓勵。 馬祖地方很小,事情卻很多,加上島嶼分散,縣府團隊有限的人力,往往無法兼顧各島,一些業務必須基層代勞,這種特殊的環境,凸顯下情上達管道的重要。事實上,離島各鄉最近以來,包括當地縣議員、鄉村長、鄉民代表,常常來到縣府,就地方各項需求,尋求支持,只要合理且問題不大,陳雪生縣長大致都會給予支持,因為他對民意一向重視。然而,由於平日縣務太忙,陳縣長沒有辦法經常下鄉,基層民意能夠前來,並且反映的問題,正好可以彌補他在基層事務方面的不足,所以陳縣長總是詳細聆聽建言,立即指示有關單位處理。我們更重視的是,民意訴求過程,因為它顯示地方民主素養以及社會良好的風氣。 台灣各縣市很早實施地方自治,民眾享有充分的自由,但是他們的民主素養顯然沒有相對提升,不論是議會議程或是各種訴求,常常爭吵不休,特別是一些民生問題,常常和政治牽連在一起,問題趨於複雜,而且導致社會不安。我們在新聞媒體上,不斷看到台灣抗爭事件,甚至發生流血衝突,社會付出重大的成本,這種情況,不是一個民主成熟的地方,應該有的現象。 馬祖實施地方自治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年,表現卻很出色,今天我們在縣議會、鄉代表會,看不到吵架場景,許多議題固然有不同的意見,但是經過溝通,很容易得到共識。民主制度重在溝通和妥協,政府官員和民意代表之間,能夠以理性和智慧面對問題,是基於大家熱愛這塊土地,其出發點都是為了地方整體利益,少有私心。 縣府和鄉村組織功能不同,在某些方面的看法也不一樣,尤其是在政府資源有限和財政困難的情況下,基層要求事項,固然不能一一得到,這是環境使然,正因為如此,更有必要溝通,彼此之間能夠互動,進而相互瞭解。今天公僕難為,有些工作特別是建設,主政者縣長往往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大家能夠體諒,在基層致力建設時,先分出建設輕重緩急,可以緩和民意壓力。 下情上達,是成就事務的重要管道,今天在地方自治制度下,不論府會首長和民意代表,都是民選產生,也都背負民意的壓力,彼此之間能夠互動,政府施政才能貼近民意,如此,可以減少民怨,進而加速地方發展。因此,我們認為,基層理性的訴求,是地方和諧、進步的動力,值得重視和鼓勵。
下情上達,是地方和諧、進步動力
- 200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