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電力設施,應兼顧實用和景觀

  • 2003-12-15
 本報日昨報導,南竿津沙聚落的門面—廣場,出現一座變電箱,顯得非常突兀,引起當地鄉親不滿,強烈要求遷移。對此,電力公司答覆給予以外觀彩繪美化,顯然不為民眾接受,未來可能還會有動作。我們以為,在強調人文特色的聚落,變電箱如果設置在明顯的地方,不論怎麼變,依然和環境格格不入。在用電需要又不能沒有電力設施的情況下,電器和景觀應該力求平衡,重要的是,必須和民意充分溝通,彼此有了共識,什麼事情都好辦。事實上,現在各個村莊、聚落和社區都存在電力設施破壞景觀的問題,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和台電密切協商,作通盤規劃與檢討,力求有效改善。儘管遷移設施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也將面臨不少問題,但是基於地區永續發展,再大的工程也要推動,再多的問題也要克服。 津沙聚落,年來在政府支持和鄉親努力下,環境有了重大改善。其中,原本十分凌亂的廣場,經過設計和施工,現在顯得十分整潔。雖然這種施工方式和聚落文化是否搭配問題,曾經引起不同的看法,但是環境美化是事實;特別是在專家巧思下,在圍牆上設置長長的一排酒醰,凸顯當地人文特色和村民性格,十分討好。現今在圍牆邊卻出現一座變電箱,被形容為「美人臉上一顆粗大的黑痣」,豈止突兀而已,更是景觀的殺手,當然會引起村民反彈。令人遺憾的是,台電在規劃時沒有和鄉親充分溝通,這種做法違背現代民主程序,如果場景換在台灣,必然又是雞蛋相向,抗議不斷。 津沙如此,其他村莊、聚落也一樣,特別是北竿芹壁聚落,不但是國際性觀光區,也是世界級的文化資產。然而,在充滿古意的閩東建築群中電桿林立,對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凡是來到這裡的觀光客,無不感到遺憾,連江縣政府、民意代表不斷提出要求,卻遲遲沒有動作。另外,現今各個鄉村都在追求生活品質,社區發展協會紛紛成立,美化工作也全面展開,存在於鄉村間的髒亂可以處理,社區凌亂環境也能夠改善,唯獨對電力設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大家把矛頭指向台電馬祖區處,台電當然有此責任。不過,我們以為,地方建設應該通力合作,各方面能夠針對問題,協調溝通,必然可以找出良策,使電桿問題得到合理的改善和解決。 整體而言,台電馬祖區處近年來在線路地下化工程方面,做了很多突破,他們配合地方道路整建,將電線轉入地下,以這種速度,大概不出幾年,地區山頭或路邊將不再出現電桿,對於自然景觀的維護和供電品質,產生立即的效益。至於聚落和社區中的電桿,能否地下化?這個工程涉及層面比較廣,再者,拔掉電桿還有電箱,又應該放置何處?其實不難,即使聚落也有設置電箱的地方,只要不是很突兀,民意大致可以接受,畢竟大家都要用電,也知道電力設施的重要。所以,有關設置電桿、電箱問題,能夠事先溝通,彼此建立共識,必然可以做到景觀和實用兼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