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坵,成也交通、敗也交通--設置纜車,是不錯的構想

  • 2004-02-15
 北竿大坵島與橋仔之間距離雖然很短﹐但是因為隔一海域﹐交通不便﹐導致大坵的沒落﹐現在要發展大坵﹐促使人口回流﹐也要從交通改善著手。北竿鄉公所計畫設置纜車以連接兩地﹐是很好的構想﹐其他交通工具也可以考慮﹐通常陸路遠比海運便捷﹐經濟效益更高。公所既然有此計畫﹐就應該積極推動﹐結合地方政府和民意力量﹐爭取中央的支持﹐使大坵不但能夠恢復往日的榮景﹐同時以其房屋建築風格和生態環境優越之條件﹐經由細心規劃和建設﹐必然成為馬祖另一個聚落和觀光賣點﹔更重要的是﹐有了人民居住活動之後﹐治安得以維護﹐免於淪落成為荒島。
 的確﹐對大坵而言﹐成也交通、敗也交通。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大坵很像一個孤島﹐居民在小島上﹐或務農或打魚﹐生活不易﹐因此大量遷居外地﹐最後終於導致人去樓空的悲情但是只要交通便捷﹐這些在外的遊子﹐便有一部分回來﹐畢竟這是他們的家鄉。事實上﹐自從政府在島上興建簡易碼頭且辦理觀光客賞鷗活動之後﹐大坵已有人煙走動並不寂寞了﹐也因此﹐有些原住民在談論﹐思考返鄉定居的可能性﹐愛鄉固然不一定要在鄉定居﹐但是能夠親自參與最為直接。
 大坵因為緊鄰北竿﹐得到地利之優勢﹐發展潛力相對提高﹐不過也因為地理位置的因素﹐現在小島上的治安情況備受重視。由於島上沒有居民﹐軍方「精實案」後兵源有限﹐愛莫能助﹐至於海巡隊也是象徵性海域巡邏﹐使這個海島出現真空狀態﹐讓不法者有機可乘。前陣子甚至有國內媒體做出「大坵失守」的誇張報導﹐不論如何﹐一個曾經有人生活而且地理環境重要和生態植物豐富的島嶼﹐總不能讓它長期荒廢﹐地方各界應該共同面對和策劃﹐特別是改善交通應該列為首要考慮﹐且全力以赴。
 過去大坵居住民眾的時候﹐是靠海上運輸工具往返於北竿之間海運最大的缺點在於氣候的影響﹐班次很不正常﹐未來如果設置纜車﹐費用不高且一勞永逸﹐橋仔和大坵的距離不過千把公尺﹐以今天的科技水準﹐應該不成問題。其實﹐一旦纜車完成之後﹐其運輸成本比海運更低﹐經濟效益可以充分發揮﹐再者﹐纜車本身就是一種觀光資源﹐其次﹐造橋也可以考慮。
 地方自治以來﹐有關大坵的開發話題不斷﹐但是始終沒有具體行動﹐這中間最大的因素﹐就在於交通一直沒有大幅度改善﹐再者原住民也缺乏共識。現在由北竿鄉公所提出設置纜車構想﹐是否切合島嶼特性和發展需要﹖不妨再作探討﹐如果能夠利用行政院經建會「推動國內觀光旅遊發展」機會﹐將這個計畫併入研究﹐加上地方政府和民意代表的助力﹐成功機率不是沒有。總之﹐北竿大坵開發是遲早的事﹐於其等候﹐不如現在拿出行動﹐首先推動的工作﹐就是改善交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