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痛不如短痛--鐵板道路施工建立新模式

  • 2004-02-20
 政府推動公共工程以促進地方發展,當為鄉親所樂見,但是施工往往會造成環境汙染和民眾生活不便,特別是一些入村道路,對於交通之影響很大,如何在施工與交通之間取得平衡,考驗各方的智慧和作為,南竿鐵板道路在業者和村民共識下,以封閉交通換取加速施工時程,為「長痛不如短痛」給了最佳的詮釋。儘管交通一旦封閉,對於行車者必然造成困擾,那是一時的,卻能因此提升工程品質,維護施工安全,這種作為已為地方公共工程建立新觀念,值得鼓勵。
 現今是民主時代,政府即使投資公共建設,也要徵得民意的支持,施工方式亦然,而道路整建關係到交通能否順暢問題,更受到大家的重視。整體而言,工程時程長短,並不影響政府建設計畫,卻和鄉親權益有關,像是道路整建,如果工期太長,影響層面加大。通常政府致力道路建設,設計單位都會針對實際環境,調整施工方式和時間使工程對交通和居民生活的不便,減到最低,假如依然得不到民意的支持,只有再協商以取得共識,地區現有多項工程如此,鐵板道路也不例外,重要的是,村民能夠瞭解工程品質和安全的需要,共體時艱,而選擇封閉道路。
 公共工程是千秋大業,品質非常重要,道路施工如果分段舖設路面,對於品質多多少少會有些影響。相對的,能夠一氣呵成品質也比較有保障,再者是安全上的考量,如果一邊施工、一邊通行,當工地以外的車輛和人們進出時,豈止是影響施工而已,更是安全一大隱憂。 其實,地區環境特性,道路興建或整建,所費的時間都不長,大約在兩三個月,鄉親暫時忍耐,即使是道路封閉,車輛繞道行駛,以島上有限的幅員和密集公路網,也不會佔用太多時間像是鐵板道路封閉後,車輛進出必須經由津沙行駛,不過增加幾分鐘時間而已,鄉親早些出門,依然可以掌握時間由此,施工道路開放與否,鄉親觀念使然。
 交通建設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道路又被指為地方的門面,因此,縣府近年來積極於各地路況的改善和整建,這是必需的,但是由於這種工程影響層面很大,我們希望政府於規劃設計時,不但力求完整,而且應該儘量縮短施工時間我們看到國內許多大都會的道路施工,都是全天候在進行,以減低施工對交通的問題,馬祖則不然,整建或興建道路總是做做停停,甚至還有週六、週日假期。再者,有些道路附屬工程,如地下管路設置等,常見事先沒有一起規劃,或者附屬工程單位的延誤,導致工程停工,引起民怨,凡此,都是人為的因素,應該改進。
 政府致力道路整建,受到鄉親的歡迎,同時也要鄉親支持和配合,為了工程品質和施工安全,在可能的範圍之內,有時封閉道路是切合實際的,而南竿鐵板民眾以封閉交通縮短工期,「長痛不如短痛」,為公共工程樹立新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