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地」的問題出在管理

  • 2004-02-26
 「建設一定會造成破壞嗎?」這個問題大家或許見仁見智,但是在建設過程中,如果規劃周延,工地管理良好,建設對環境的負面因素就會減低。最近以來由於全縣四鄉五島公共工程不斷,對於環保和鄉親生活均造成傷害和不便,引起各界關切,也把這個問題又搬上檯面。我們以為,地方在致力產業發展和生活品質提升中,建設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工程在規劃時應該考量周延,儘量減少對環境和生活的衝擊,營造廠商履行合約,加強工地管理,鄉親也要暫時忍耐,各方多用點心,工程順利完成,為馬祖永續經營奠定基礎。
 本報近來發自各鄉的電訊中,常有工地亂象的報導,對於一些廠商沒有依照施工規定,以致造成工期展延、工地凌亂以及噪音和汙染,民眾不堪其擾,非常無奈。就我們的瞭解,現今所有公共工程於施工前,都曾舉辦說明會,鄉親充分掌握資訊和動向,也建立共識,可是卻有部分營造廠商「不按牌理出牌」,說一套做一套,這是工地問題的癥結所在。其實,政府於發包合約中,對於工地已有明確的規範,廠商沒有履行,自然可以減少一筆支出,但這是明顯的違法行為。
 承包工程多多少少會有一些風險,不過馬祖的現實環境,對營造業者比較有利,主要原因在於社會單純,業者只要依照合約、按部就班施工,起碼的利潤是跑不掉的,當然也有少許業者發生虧損,那是自己處理不善,可以說是咎由自取,因為他們想走合約「漏洞」,甚至偷工減料,導致工程進度延誤和品質不良等問題,因而遭到罰鍰,信譽也掃地,嚴重時還會被政府列為不受歡迎的廠商,拒絕往來戶,偷雞不著蝕把米,實在很不值得。
 馬祖幅員很小,在一個小島上,公共工程不論放在什麼地方,對島上環保和鄉親生活,都會造成直接和間接的影響,如果有幾項工程一起推動,那麼這個島很自然就變成「大工地」了,現在的南竿和東引兩島就有這種現象。但是,「大工地」不是壞事,只要在管理機制上把關,便能減低環境破壞程度。
 營造業是一個國家或地方的經濟主要指標之一,地區在戰地政務期間,少有公共建設,所以也說不上經濟發展,地方自治之後,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營造業景氣,因為工程多,不僅為產業發展奠定基礎,而且增加就業機會,帶動相關行業成長。因此,公共工程所產生的正面功能,是不容置疑的,至於工程對環保衝擊和人民生活不便,那是一時的,為此,我們對政府、廠商和鄉親的建議是:
 政府方面,於規劃設計時,務必注重環保,同時嚴格督導工地管理。
 廠商方面,必須履行工程合約,負起業者應有的責任。
 鄉親方面,工程所造成的一時不便,暫時忍耐,為的是未來更好的生活。
 「大工地」不是壞事,它能促進產業升級和提升生活品質,重要的是在於管理機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