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南竿清水環境品質更上層樓

  • 2004-03-22
 在地理環境有利、政府規劃和民間投資下,南竿清水不但人口大幅成長,各項公共設施也在持續增加,具有休閒、人文和商業特色的社區型態,未來發展可期。清水曾經因為興建珠山電廠,引起居民對環境汙染的疑慮,然而,也由於建廠而得到回饋,增加公共設施,使環境品質提升,這種變化,正為「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做了最佳的詮釋。
 由於珠山電廠緊鄰清水,在這個電廠規劃時,即引起當地居民的反彈,不斷向有關單位陳情,他們認為火力發電廠,對於環境品質必然造成傷害,這種理性的的訴求,受到政府和台電重視,後來經過不斷溝通,台電保證不會產生汙染,鄉親才勉強授受。事實上,清水民眾允許珠山電廠興建,主要原因在於顧全大局,他們瞭解電力對經濟發展和生活品質提升的重要,這種看法促使建廠工程得以順利推動,受到地方各界高度的肯定。清水鄉親為電力發展「退了一步」,卻在公共建設上「進了一步」,連江縣政府和台灣電力公司基於回饋地方,不但興建清水至福澳濱海景觀道路,同時將清水澳口規劃為公園,內部設有海水游泳池、休憩涼亭、柔性地坪慢跑道以及籃球場等,提供鄉親休閒、運動、娛樂場所。
 在南竿各個村莊中,清水人文特質原本就很突出,它擁有全縣最大的水庫,自然環境優美,而現在已經啟用的民俗文物館,不論建築外型和內部陳設,在國內是首屈一指的,成為閩東文化重鎮。其次勝利山莊可指為地下「宮殿」,是地區軍政重要集會場地,未來如果能夠對外開放,將是觀光客第一選擇。除此之外,清水也是地區第一個具有規模的住宅區,六十多戶住家,且多數為公教人員,提升當地生活素質,增加的人口,可以帶動商業活動,商人腦筋靈光,現在已經有人投資餐廳和零售業。
 清水在行政區劃分上,也因為環境而改變。清水早年屬於珠螺村,而梅石則是一個完整的行政村,由於清水人口不斷成長,商業也有不錯的表現,加上地理環境優越,政府重新規劃行政區域,清水不但脫離珠螺成為行政村,而且把梅石村民納入,而梅石村則走入歷史。從人文特質、公共設施到行政體系提升,顯示清水蛻變和壯大,而且現在只是開始,清水未來發展可以預期。
 環境在變,清水與珠螺之間興建火力發電廠,是否造成環境汙染,還是個未知數,但是擺在眼前的公共建設,已經為清水塑造美麗的遠景。現代人注重生活品質,清水一旦擁有濱海景觀道路和海埔公園,生活條件更好,同時,當地多項人文設施,也能吸引觀光客,刺激商業活動。一個地方成長進步,需要各方面配合,但是在地鄉親的思考與作為,是主要的力量泉源,清水村民在電廠興建上做了一些讓步,卻因為這種讓步,獲得政府資源,誠為「失之東隅,收之桑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