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燕鷗有逐年減少現象,專家認為與生態環境有關,特別是海洋資源的減少。而在台灣,本月初發生一則搶救小海豚的感人事蹟,兩隻海豚在各方愛心和努力下,得以成活重返大海,不同的場景,不同的動物,受到的待遇也不一樣。保育是人類共同的責任,馬祖因為燕鷗而登上國際保育舞台,不但贏得榮譽,也成為國家第六處野鳥保護區,更是觀光業重要資源,因此,我們應該要有保護小海豚那種情懷,使地區永遠成為燕鷗最佳的棲息地方。
本月初,當台灣正為總統選舉激情而導致社會動盪不安時,卻出現一則十分溫馨感人的故事,兩隻小海豚迷航進入淡水河,緊接著就是一連串搶救行動,對此,媒體有一段生動的描述,「三月五日搶救行動開始了,整個行動動員了四百人,從拉拖網的兩個船隊,到水上摩托車、潛水人員共同參與圍捕,務必在不傷害海豚的情況下,將牠們捕獲。同時,中華鯨豚協會、台北市動物園、台北縣動物疾病防治所、台北市動檢所等獸醫,一起在旁邊待命,當海豚捕獲時,立即進行檢驗,確定健康無礙,再由救援單位將擔架上的海豚,拉上卡車。運往淡水漁人碼頭,再由海巡署的巡邏船運至彭佳嶼海域野放,直到下午四點多海豚終於回到大海,靈巧的身體一個翻轉,消失在白浪之中……。 這整個過程,涉及那麼多的單位,跨越了台北縣市,也跨越了河流、陸地、海洋,卻可以合作無間,確是非常難得的經驗。」媒體進一步指出,這是一次非常好的生態教育。一直以來,台灣背負著吃食海豚、獵殺海豚的惡名,國際間更以此為照片,而大肆宣傳。然而此次,台灣以四百人的通力合作,將兩隻迷航的海豚送回大海,讓生命回到它應該去的地方。不僅是對國際有宣傳效果,更可以讓孩子們看看整個過程,了解尊重生命所應有的態度。
相較於小海豚,馬祖燕鷗顯然沒有那麼幸運,因為牠們賴以為生的食物正在減少,儘管最近以來,海洋生態資源有所改善,但是大環境依然不佳,所以燕鷗才會逐年減少。本報昨天報導,北竿板里沙灘近來有不少燕鷗棲息,有經驗的漁民指出,是因為海域生態復甦的跡象,因為候鳥逐魚而來,這個消息令人興奮,不過,實際情況如何,必須等到燕鷗真正前來棲息時,才能見分曉。
我們從專家的看法以及漁民的經驗,已經知道燕鷗棲息和海洋生態息息相關;那麼,為了保育,就應該在維護海洋資源方面著力,首要的工作必須建立管理機制,地區已經成為國家第六處野鳥保護區,農委會是主管機關,但是他們對於外島的事務,往往是口頭關切,至於執行的海巡隊,在人力裝備不足的情況下,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面對這些問題,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能置身事外,我們應該強烈要求農委會負起督導責任,特別是增加海巡裝備,嚴格執行海上巡邏任務,至於地方政府,雖然不是權責單位,但是基於保護野鳥,也要積極配合,燕鷗是地區重要又珍貴的資產,我們好好保護,不要讓小海豚專美於前。
小海豚、燕鷗,兩樣情
- 200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