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通固定航班不宜走回頭路/未來更應朝天天開船、直升機直航

  • 2004-04-12
 不論船也好、車也好、飛機也好,只要大眾交通運輸工具越多越好,旅客多了一份選擇;班次固定而密集,往返就便利,也更活絡了航線;尤其兩岸小三通的航班,的確不宜減班而走回頭路,甚至要做到天天開船,飛機直航的目標,讓金馬成為港、澳第二。
 回首小三通來時路,在我中央意識型態所致,小三通互航精神陷入模糊;同時對岸大陸層層關卡,我地方政府三年來單打獨鬥,逐步敲開了雙邊大門,由專案航班(事先申請、團進團出),至十天一班、五天一班的臨時航班,再到一週兩班、三班、四班的固定航班,參與推動、斡旋者,點滴在心頭。
 兩馬固定航班敲定,一週四班的航次,旅客明顯感受往返的便捷,也帶動雙邊交流的頻繁度,未來兩馬的距離也隨之拉近,所以整體長遠來看,應是利多。
 小三通流量來說,民國九十年一月二日首航以來,金、馬出入相比,是三十萬人次比一萬八千人次,相差懸殊;固然馬祖受空中交通變數影響,而航班少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在這種狀況之下,我們更不宜減班。
 金、廈航線活絡,除了金門先天條件優勢之外,開航以來因接觸密集頻繁,廈門方面限制門檻愈來愈低,手續也愈來愈寬鬆,這就是互動互饋的良性作用。他們目前是每天開航,一天六班,最多十三班,而馬祖一週四班,在航班上就已經居劣勢,自然競爭力就弱。
 不過,以金廈航線互動密度及通關手續簡化,福州、馬尾已有警示,他們也感受「業績」較差,而在處理態度上已有改變,我方也正積極協調「天天開船」,如果付諸實施,也是小三通的一大突破。
 外界有反映海上交通應通盤檢討,其建議也理性中肯,其中提到小三通固定航班以「流量」為基準,減為一週兩班,以減少縣庫開支。站在節省縣庫公帑的角度是沒錯,但站在兩岸互航及長遠利基上,目前不宜也不能減班,一則顯示互航退步,二來減弱互動密度,三是削弱中轉地位。
 至於,外界對固定航班補貼質疑,事實上,它有脈絡在先,也有環境考量,以及因地制宜的策略。否則,航線將造成層出不窮的事件發生。如斷航、業者壟斷及抬價的情形。以過去離島航線的事例,中途喊停,將造成極大的傷害。
 再者,補貼小三通航班運費,是由陸委會一次性補助,用完即停,並有約制但書,對方各盡義務、責任。
 總之,民眾的聲音,政府主管部門要傾聽、要吸收、要參考,而政策決定只要是對的,符合大眾利益及地方發展的就要去做、去堅持,最後會得到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