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紛紛擾擾,是資源成本的流失;反觀馬祖社會雖無擾嚷,但責難聲不斷,不滿聲也不絕,值得公部門及民間共同思考、改進,找回馬祖的施政力度及關懷強度。
國內政治環境因選舉大戰而競爭分裂,社會充滿不安定感,人心少了一分關懷、包容,對事務看法也出現分歧,人際間相互不信任,這是危機的擴大,更是社會成本的流失。馬祖在自治之後,百事待舉,因法令規章及處理原則尚未完備,民生建設也未齊全,致使人民的雜音湧現,包括土地、建地、福利、商業、交通、觀光、文化、教育等措施。
民主政治最珍貴的地方,就是由人民當家作主,人民的每一件小事,就是政府的大事,公部門的每一位成員,必須重視人民的聲音,人民的感受以及人民的需求。當民眾有問題,要給予協助、解決;不合法令的、佐證不足的要給予說明。當民眾申請案件,要以最快速件處理,絕不可拖延、刁難,你的一時疏忽和態度不佳,卻影響了政府整部機器的耗損。
民眾有聲音因公部門的效率低而起,以及推動計畫不周全,造成政策美意的毀損。民眾有抱怨,也因決策粗糙,帶給民眾損失,也帶給政府公信力流失。
民選主政者是最後承受一切的成敗,尤在馬祖,是一切概括承受,包括空中交通及小三通等,屬中央權責者,也必須一肩挑起,這也是難為、為難之處。
再說,民間對地方事務思考,固然諸多政策措施及民生建設未盡周全,但推動政務要分輕重緩急、逐年鋪陳及受限經費,以及時間等待,大家有時對事情看法、論述稍顯主觀,少了一分理解,少了一分理性,易流於武斷。
言論表述貴在查證,失真就失去公信力,也無法引起認同,地方人與事很容易獲得真相,大家不必只聽耳語或不實二手傳播,即予進行批評,不但傷了自己,也傷了對方,就算更正或是解釋,但是傷害已經造成。
個人的事,千萬拋除私利觀念,若以自我中心、自我思考出發,一切行為、言論都會偏頗,如不少土地、權益,絕不能因佐證不足或不合法令而怨天尤人。同時,更不能因個人的目的無法獲得,而利用言論操作,惡意攻擊,最後只會造成自己的殺傷力。
多一分理解,是說對人、事、物要深入瞭解,就不會猜忌、聯想;多一分包容,是說由內心的同等立場去想,就會少一分情緒;多一分關懷,就是對地方關愛,就會少一分怨氣,社會就會注入良性元素,發展的競爭力強度增大,我們下一代嚐到是豐盈的果實
馬祖社會要多一分理解 就少一分聲音
- 2004-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