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裁軍之因應與調整

  • 2004-04-15
 國軍從「精實案」實施至「精進案」啟動,外島再裁軍已是必然之勢,而長期仰賴駐軍固定而廣大消費的地方傳統商業型態首當其衝,此時,民間商業經營策略也得適應調整,以觀光遊客及在地顧客消費為導向,方能維持生計。
 在兩岸情勢和緩之後,金馬兵力已大幅裁減,尤以金門最為明顯,馬祖也縮水少了一半以上;在「精實案」實施縮減之同時,今年元旦起,全國國軍「精進案」再啟動,地方裁軍的消息就甚囂塵上,商家憂心忡忡,未來的生計收入蒙上一層陰影。
 據國內媒體報導,國軍精進案,以「併編」及「轉移」型態整合,將來防衛司令部以「旅」組織改編。
 南竿近期將裁併步三營及砲兵營,而未被裁撤的兩個步兵營,編制內的兵器連將全部裁掉,馬防部所轄的港指部及後指部也將裁撤。北竿方面,近期將裁撤一個步兵營,後勤單位則進行縮編。莒光島未來編制員額將減少三分之一。東引可能維持一定的兵力,或者不減反增;並將在今年七月進行,民國九十七年完成所有整編工作。
 另外,為了作戰升級需求,國軍成立飛彈司令部,最近裝甲運兵戰鬥車運進東引、南竿,引起民眾「驚喜」,據悉,馬祖有可能設立師級以上的飛彈部隊及戰車營。不過,裁軍縮編已是必然的路,地方商家受到衝擊及挑戰也不可免,以離島生計受創最甚。
 過去,兩岸對峙,金馬重兵駐守,馬祖兵力最多時是在民國五十七至民國五十八年間,因八二三砲戰之後的第十年,中共揚言再度進犯,我大批兵力分駐金馬,保守估計,馬祖擁有二萬五千上下的兵力,當時學校、民宅均被國軍借住。
 而地方人口在最鼎盛時期的民國五十七至五十九年間,達一萬七千多人,等於一個阿兵哥的消費養一個百姓。至七○年代,兵力也維持一萬五千上下,馬祖人口因漁產歉收,台灣輕工業起飛,舉家遷台者眾,民眾走了一半以上,官兵的消費也更活絡了地方商機。
 在民國八十一年戰地政務終止,因解除戒嚴,兩岸關係改善,金馬兵力才大幅縮減,這十年來,從營區荒廢,市場冷清可見一斑;這兩年在碼頭也少見新兵撥補,退伍離營,則缺不補,市場商家最敏感,每日的出貨減少,就是兵員減少。
 國內經濟景氣不佳,失業率創新高,馬祖因多元就業方案,在地方政府及立委國會辦公室極力爭取五百個名額,雖然薪資不多,但適時提供民眾兼職收入,也可貼補一般家庭的收入。
 裁軍簡員是國軍既定政策,馬祖除了觀光之外,商家得及早調整經營策略,改善經營型態,開闢新客源之規劃,才能永續生計。同時,以小三通中轉之地位,馬祖加設「大陸客收容中心」及「大陸漁工訓練所」也不失為良策。以大陸客每日三餐,抵得上一個營的消費力。此外,「新兵訓練中心」的設置,更是抵補兵員裁減的最佳之途,讓新兵瞭解外島地理、戰略,再回本島服役,才是最完整的軍事教育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