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兒時的回憶 擁抱傳統的快樂/從鐵板官帽山復出,到大埔古道重現風華

  • 2004-04-16
 在地方自治之後,軍管色彩淡薄,本土意識覺醒,地方住民興起尋找周遭的古跡、舊景、原貌,也就是找回兒時的記憶,擁抱傳統快樂。從牛角、芹壁、津沙聚落保存,至鐵板官帽山復出,再到大埔魚路古道重現,不但賦予社區新的生命力,也豐富馬祖觀光內涵。
 古跡、舊景、原貌是沈寂的,或是封存的,歷經歲月的流逝,它被人們所遺忘,任其荒煙蔓草覆蓋、淹沒、隱藏,但是將它拉回現代生活中,給予注入新的元素,貼近它的距離,它會重現原始風華,其魅力更是不可擋,並可為地方增添歷史資產。
 自民國八十一年戰地政務終止,馬祖要塞管制解除,居民早年生活足跡如濱海、山區重新復出,因為擁有我們走過的腳印,有我們童年歡樂回憶,當再度走入,再度耕耘,自然與大家內心深層接合,與住民的步調接軌,並一一細數過去的點點滴滴,也記錄過去的背景。
 近年,民間新興力量崛起,社區意識的凝聚,各島村落社區協會成立是推動改造的最主要推手;尤以這兩年成長最快,動力也最強,這棵活力種籽散播各鄉,交互激盪,如同星星火花,在各地燃起新的希望。
 現今觀光事業主打的是在地特色,也就是流行的知性之旅,馬祖除了戰地色彩之外,本土文化歷史資產,也是永續經營的最大本錢,因此,紮根本土,永續關懷,也是裁軍之後發展旅遊的最大利基。
 在都市化中,終日忙碌、焦燥生活,人們會逃離水泥叢林,踏入自然原味,尋找原始風貌,因此,旅遊是暫時紓解身心的良劑,馬祖在觀光大門開放之後,正可依此發展,開闢路線,提供旅遊事業的需求。
 固然,旅遊事業的開闢,政府具火車頭的角色,但是,民間也需扮演燃料的功能,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共同為自己家園打造出新的生計天地。
 可喜的是,現今各社區協會的成員、義工,不計報酬付出,大家出錢出力,犧牲個人時間及事務,投入經營家園的行列,我們應該給這群義工最大的掌聲。他們沒有聲音,默默在做,一點一點的耕耘,逐漸開花結果。
 以鐵板官帽山為例,憑恃著雙手,一台一階、一樹一木,構築成獨特景點;東莒大埔「魚路古道」,大家重新接近它,要找回昔日景象,並引起迴響與注目。不論是「魚路」、「水路」、「便道」,它總是古道,有它的重現回憶價值。
 現代人們追尋老東西、舊圖像等古早風味,就是填補心靈上真空,也是馬祖最欠缺的紀錄和保存及開發,我們寄望社區協會成員、文史工作者一起努力,也是留給下一代最大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