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整修以縮短工期、封閉施工較優

  • 2004-04-29
 每一次修馬路,總是擾擾攘攘,原本是美意,最後弄得政府減分,的確值得公部門思考對策;因此,亟待建立一套運作模式,如縮短工期、全面封閉施工、一次施工完成等,既可達到路面品質要求,也可減少等待時間。
 平情而論,近年地方政府、景管處在致力道路改善上投注甚多,路面的品質也大幅升級,對地方整體景觀具加分作用。從北竿主幹道、環島北路,再到南竿山線的道路品質,非往昔所能比擬,目前各入村道路如牛角、福澳、仁愛也已相繼完工;至於,莒光、東引也進行道路拓修,明年之後,各島公路網進入最佳狀態。
 有建設,當然有破壞,也會帶來不便,不過這個「黑暗期」、「陣痛期」必須要做事先規劃,排除到最短期的陣痛,降至到最低的黑暗期,否則民怨必定而起,如道路整修,以入村道路施工最為沸揚,一做就是五個月以上,甚至半年以上,難免引起指責與反彈。
 過去道路施工最大罵聲是做好之後,電信、電力、水廠管路開挖,因回填不平整,造成凹凸不平,如同一張漂亮的臉龐傷痕累累。不過,近年這種狀況已改善,不論路肩預留、管線共溝以及併聯施工,搭配很好。
 唯一引起爭議的是施工期太長,而施工期太長是被分段施工所牽絆,如仁愛、福澳入村道路,封了又開,開了又封,不但令大家無所適從,也拖長了工期,所以,不少民眾建議,忍受一次痛苦與不便,道路施工必須全面封閉,不能因一、二戶商家的生意而牽就,大家要共體時艱,因一次完成絕對是利多。
 再者,施工期限的訂定,各部門以專業立場可作預判,一個月、二個月或五個月可作規範,或是以全面封閉施工的日夜兩班換算,可準確抓住換、填、養護時間,由廠商自我選擇,否則,一拖再拖,又以分段施工追加工期,只會帶給民眾不便。
 以一般道路,馬祖較少大型砂石車,灌完十四天的養護期,小型轎車即可出入,後續周邊美化再繼續施工,也不影響行的不便。若一條道路搞上半年,的確會生怨言。
 再說,民眾質疑為何一條道路分兩階段施工,事實上,這是經費問題,大家要體諒公部門,地方四鄉五島,一個餅要分五塊,各島以輕重緩急做適當分配,總不能集中一島,而易生重輕之別。
 景管處成立以來,為配合地方景點開闢,也加入修建各島道路工作。由於是入村道,民眾在不便的心情下而有怨言,令該處好意變成負擔,其實,只要為地方好,不必放在心上;同時路通了,民眾在便利、舒適之後,也會給予溫暖的讚美。
 在馬祖做路,也是百年大業,在地廠商壓力也很大,因每天大家都在使用,做不好會留下臭名,所以這幾年的道路施工品質升級,大家可以用眼睛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