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馬祖道路一張漂亮的臉--水泥路面最忌諱挖挖補補

  • 2004-05-04
 車也成為馬祖人代步工具之後,路況亦是大家關切話題,過去最遭人詬病的是電信、電力及水管管路埋設,挖了又鋪、鋪了又挖,是馬祖道路最大「劊子手」,民眾抱怨連連,並質疑公部門的約制力及規劃力。近年在強大的民意、輿論反彈聲浪下,開挖鋪管的事例已少見,值得給予鼓勵的掌聲。
 過去,因缺乏共溝整體規劃及橫向連繫窗口,地方政府建設部門與電信、電力、水廠有如火車鐵軌,各管一段,致使一條馬路拓建翻新不久,即見開挖鋪線路、佈管路,不但毀了道路原貌,也帶給行車不便。以山隴至福澳嶺路段開挖最為嚴重及頻繁,少說大大小小開挖六、七次以上,就算鐵打的路也是弄得面目全非。
 因地方環境之限,柏油路養護廠設置較不合實際需求,所以,道路以水泥路面為主,而水泥路面最忌諱開挖切割,一開挖切割再予回填鋪設,永遠留下一道疤痕,同時回填不實、鋪設粗糙,久之疤痕更加明顯,且凹凸不平,表面脫落,處處可見窟窿,民眾罵聲四起,再予填補,如同一灘爛泥鋪在其上。
 破壞道路最大兇手就是電信管路的開挖回填不實,我們希望最後一次的中隴路段開挖,電信部門嚴加「看管」,要求廠商給予最佳的回補,不然不予驗收,地方工務部門也要負起監督責任,知會電信單位在驗收時一併到場監驗。
 當然,有建設就有破壞,我們不是反對電信增加話線,而這次電信單位趕在舊路新翻修前先予鋪設,就是最佳作法。但是,在回填之時,也要維持起碼的標準。
 這幾年,四鄉五島道路已進入半世紀來最佳狀態,包括景觀道路、入村道路都在翻新,地方政府的推動及景管處協助,提供民眾行的便捷、舒適。以南竿山線主幹道來說,是品質最佳的路段,不論路面設計、鋪設、路肩美化都有一定水準,尤以預留路肩管路鋪設,是具前瞻性的作法,同時在施工之時,電力、電信、水廠管路一併施工,可說是道路「模範生」。
 地方政府也有計畫從山隴廣場重新鋪設,一直至福澳嶺上方,銜接原先主幹道未鋪設點,並以聚英路做為替代道路,在此呼籲規劃的公部門在施工之時除以縮短工期規劃之外,道路如何封閉及所有管路鋪設一併列入,尤以電信管路還要加以作增設規劃,以避免鋪新之後再予「開刀」,讓它永保「健康」。
 路況問題,此間沒有塞車之怨,而民眾有聲音的是施工時間太長、替代道路規劃不完善以及分段施工反而拖長痛苦期,希望工務部門在做每一條道路之時要做好事前佈設,以多數人的意向為取向,千萬不要因一、二戶受到影響或是牽就一些機關出入不便而予分段,除非必要,不然一次施工完成是第一選擇。
 路事已是大事,現代人一天不能沒有車,車要動,路也動,自然會有干擾,而要把干擾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