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人清理,穩定水源--公共廁所管理事小,影響大

  • 2004-05-14
 針對公共廁所管理問題,本報「大家談」做了深入探討,網友反應十分熱烈,大家的看法雖有不同,但是多數偏向公廁應該專人清理、穩定水源,其實,這是潔淨公廁的基本要求,過去沒有做到,現在必須改進。觀光立縣的馬祖,公廁不但代表地方生活水平,也是觀光業的指標,我們必須提供觀光客「方便之門」,更應表現「待客之道」,公廁管理或許是小事,影響層面卻很大,政府相關部門於公廁規劃興建時,除了外型應該符合地區人文特質之外,內部也要現代化,重要的是建立管理機制。
 談到公廁,我們不妨略作回顧。地區在國軍沒有進駐之前,糞便是重要的肥料,所謂肥水不落外人田,家家戶戶幾乎都建有一個或多個廁所,建築簡陋,坑洞覆蓋茅草,故俗稱茅廁,戰地政務實施後,官方有鑑於茅廁影響環境衛生,因此全面禁止使用,並以公廁取代,曾引起人民反對聲浪,最後得到一些補償而了事。當時公廁的糞便是由民眾輪流取用,執行嚴格,輪值當天也要負責廁所清潔工作,往後因為民眾生活品質提高,家戶逐漸有了衛浴設施,公廁的使用率大幅減低,同時這些老舊的建築物,既髒亂又影響觀瞻,公廁逐一拆除走入歷史。
 現在出現在各地的公廁,都是近年所興建的,不論建築造型、內部設施,都經過一番思考,有些能夠表現閩東建築風格,很有特色,但是使用及管理卻不盡理想,其中最大的因素仍在使用者,他們如廁時連基本的動作都給忽略了,有時糞不入坑,便未入池,而管理人員又不能二十四小時守候;再者,地區缺水嚴重,三不五時停水,增加管理上的困難。為此,改善公廁衛生,必須從使用者、管理員和水源供應三方面著手,才能收到實際的效果。
 過去政府設立公廁,主要功能是提供在地軍民使用,清潔與否,不是很重要,因為只有自己人體會,現今大環境改變,使用公廁的對象,也大不相同,觀光客成為主角,為了發展觀光業,政府在各個觀光景點設置公共廁所,管理問題也浮上檯面。在觀光客心目中,公廁代表一個地方的觀光品質和人民生活水準,一時之間,公廁成為熱門話題。當然,我們也知道,近年來地方相關部門對於公廁清潔,已經頗為用心,不但聘請專人負責清潔工作,而且辦理評比,成績好的,給予獎金鼓勵,只是,管理不夠澈底,督導不夠嚴格,需要改善的地方很多。
 世界各國都有公共廁所,品質卻大不相同,有高級、有低級,也有清潔和髒亂之分,端看人們的生活習慣和管理機制而定,地區的公廁,大致還能保持清潔,至於人為所造成的廁所髒亂,需要從宣導和管理方面著手改善。今天的馬祖,已經是個國際性的島嶼,鄉親的生活水平很高,公廁品質即使做不到國際標準,至少也要讓人樂於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