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適當人口,有助經濟發展

  • 2004-08-05
 在我國各縣市人口數量中,馬祖因為大環境因素變化最大,對社會和產業的衝擊也最深。地區於六十年代人口最高峰時,達到一萬七千多人,往後便一直下降,八十年代少至只有五千多人。然而隨著地方開放,各項建設推動以及產業多元化,人口又在上升,現在則超過九千人。我們從人口變化中看到馬祖政治體制和產業狀況,但是,以馬祖有限的幅員,人口太少、太多都不好,應該保持適量,我們不妨考慮訂定人口政策,對於地方經濟發展,應有正面的意義。
  縣府日前公布地區人口總數為九一一三人,而且沒有因為年底的立委選舉而出現異常,也就是說,年來人口屬於自然成長,十分可喜。我們探討其原因,不外乎地區實施地方自治後社會開放所致,而人口的增加,具有多種指標意義,像是出生率的提升、旅台鄉親的回流,經濟發展所帶動的外人來馬定居等,其次近年來大陸人民經由各種管道遷入的也不少。
 一個地方人口多寡,和政治體制以及經濟發展關係密切,地區六十年代人口大幅滑落,就是因為馬祖實施軍事管制,加上以漁業為主的產業衰退,鄉親在缺乏自由和生活不易的情況下,可以說是被迫遷居台灣。實施地方自治,回歸民主憲政後,地方各項建設大步邁開,同時在政府積極鼓勵和推動下,產業有了生機,特別是觀光業的景氣,為地區帶來前所未有的經濟活力,同時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育良好,擁有好山好水,非常適合人們生活的地方,凡此都有助於人口的成長。
 地區人口增加顯示地方民主自由和政經發展,固然是一件好事,然而,人口增加太快也不是好現象,因為馬祖的幅員太小,資源非常有限,眾多人口對社會的衝擊很大,對此我們必須要有思考和對策。台灣的人口密度相當高,所以政府早年推動降低生育率政策,「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也不算少」這個口號喊了多年,收到實際的效果,現今卻又鼓勵國人生育,以緩和老人化社會來臨的壓力,政府由節育到鼓勵生育,都是基於大環境因素。
 其實,任何國家或地區對於人口的升降都很重視,當人口數量符合社會需要和經濟發展時,歡迎外人前來,反之,人口已經達到飽和,則以各種方式阻撓移民。在國境之內,地區當然不能阻止國人前來居住,但是外國人包括大陸人士應該有所考量。
 我們從國內外實例,看到維持適度人口的重要,現在地區人口不到一萬,並不算多,還有成長的空間,但是如果任其發展下去,以地區產業發展和優質生活環境,對外人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不難出現六十年代人口「榮景」,我們或許考量過多,但是基於地方整體利益,我們必須多作思考。
 不論如何,地區人口由小變多,地方產業能夠由衰而興,都是可喜的現象,我們重視人口成長,但是也不能忽略人口飽和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