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交通,依然是莒光發展最大的障礙

  • 2004-09-01
 前天「順風號」駛往莒光,卻不得其門而入,東西莒兩座碼頭和一處澳口,都因為風浪巨大而無法停靠,船隻在海上顛簸數小時,最後還是採取原始辦法,由小船接駁上岸,所有旅客飽受驚險和痛苦,如此交通品質,如何引起觀光客興趣?因此,莒光發展觀光業,首要的工作就是改善交通,包括客輪和碼頭設施。
 日前,本報以「莒光觀光業有了特色與作為」為題,對莒光在觀光業方面的表現多有期許,我們即把改善海上交通工具列為重點討論,現有又發現碼頭設施不足,問題更大。我們不解的是,東莒碼頭剛剛完工啟用,就禁不起巨浪的考驗,顯然設計出狀況;至於西莒碼頭已經興建多年,每遇巨大風浪,船舶停靠都很困難,甚至根本就靠不上去,兩座碼頭均不完整,這對以海運為主的莒光交通,自然是重大的打擊。
 在全縣四鄉五島中,莒光發展為何落在其他各鄉之後?說穿了就是交通因素,南北竿具有互補性,碼頭等設施也很完善,東引於戰地政務時期,興建深水碼頭,奠定產業發展基礎,唯獨莒光沒有建樹,地方政府急起直追,大力於交通建設,先後完成東西莒兩座碼頭,從外表上看頗為壯觀,卻是中看不中用;不論如何,政府致力莒光建設的誠意與作為不容懷疑。然而,一項動用巨資的公共建設,卻無法發揮應有的經濟效益,令人遺憾,現在碼頭已經建好啟用,再來討論缺失或責任歸屬無濟於事,如何面對問題並力求改善或解決之道,才是重點所在。
 現今莒光對外旅客運輸,有空中直升機和海上輪船,直升機運量太低,成本又高,只能作為應急之用,海上運輸才是主角,今天存在的問題,是輪船噸位不足,無法滿足日益增加的旅客需要,而治本的做法,就是引進或建造大型客輪。對此,縣長陳雪生希望民間業者能夠配合,政府將有獎勵民間投資措施,我們相信只要條件優渥,觀光業景氣,業者不會放過賺錢的機會,所以船隻問題比較容易改善。至於碼頭設施的強化,需要時間和龐大經費,而經費又要向中央爭取,可能不是短期之內可以做到的,但是仍要規劃和行動。其實,船隻性能不同,駕船技術各異,這兩項條件如果切合需求,往往可以彌補碼頭設施的不足,像是船隻停靠碼頭,這艘靠不上並不表示其他船隻也是如此。再者,某個船長對巨浪束手無策,換個舵手或許就能如願,因此,在碼頭沒有改善之前,不妨在輪船選擇和掌舵者技術上思考和著力,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莒光在地理位置上固然比較吃虧,但在各方努力下,觀光業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果,這是莒光的機會和希望,但是,如果交通無法改善,觀光業成長腳步必然趨緩,甚至是短暫的。所以,政府和民間業者,特別是莒光鄉親必須思考交通問題,船隻和碼頭都要改善,唯有做出前瞻性的規劃,才有永續發展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