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壁風燈藝術節後的思考

  • 2004-09-19
 觀光最大潛力來自創意,尤以人文風華的發揚,並賦予新的生命,它的資源更是無限上升,它的效益更不可預期。芹壁聚落在「邊城馬祖」活動之後,再推出「風燈藝術節」饗宴,再度把這座百年山城在觀光舞台上演,以拉高知名度。
 風燈源自福建,是家戶節慶的祈福吉祥物,地方沿承此俗,至今仍在民間流傳,以在地文化而言,值得做為觀光活動的節目。
 在馬祖節慶中,風燈主要用於元宵節,在元宵節期間,各家製作風燈懸掛,祈求賜福平安。另外,懸掛風燈的習俗,亦見於新屋落成,或是迎親花轎上,因燈在福州語中與丁為同音,有添丁之意,象徵吉祥。
 地方傳統風燈的造型主要有二種,一是球型,一是酒罈型(又稱百子千孫燈),燈面有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其骨架製作方式是兩個西方形框架及兩個或是一個八方形框架,另外配合八隻竹條組合而成,於是也產生了迎合這三種面的剪花,剪花花樣大部份以花卉為主,花色以黑、紅為主色,結婚、弄璋之喜是紅的,元宵則紅、黑相間。
 風燈的製作、剪花的技藝,不但是民間婦女女紅中的一項,也是民間普遍的美術創作,從過去到現在,地方婚喪喜慶仍沿習著各種圖像、型式的剪花作品。隨著時代變遷及技藝傳承的斷層,這項民間藝術文化日漸式微。
 近年,在美術老師林錦鴻對地方剪紙藝術作過報導外,陳治旭先生去年更以深入調查、訪問、採集方式完成「馬祖剪花」專著,有完整而深入的記述,極具保存價值。
 地方民間剪紙圖像自成一格,單純的圖樣卻賦予剪花藝術不朽精神。同時,剪花的材料及使用工具,從最早煤油燈的黑煙燻印本、固定原樣及紙張工具的紙釘,更是呈現一份舊舊的情懷,也更充滿質樸原味的風貌。
 這次芹壁風燈藝術節的舉辦,我們希望這是跨出的第一步,在活動之後,我們更期盼社區協會、文史工作者繼續推動,把這個常民文化在馬祖發揚光大,讓更多人發現馬祖民間美術風華與內涵。
 例如,在聚落內設置風燈館、剪紙館,由具有傳統技藝的阿婆傳授製作技術,並展示古早使用的材料、器具、成品,供遊客欣賞。再者,搭配每年元宵節,舉辦風燈節,各家各戶拋棄現代塑膠式的風燈成品,全部懸掛傳統紙糊的風燈,不但延續傳統文化,也更是全國最具特色的風燈節慶。
 觀光資產除了地景、生態、古蹟之外,人文歷史的內涵也是一大賣點,如何抓住特色,把有限的化為無限的,那才是源源不絕的本錢,民間習俗的特色就是一例,如討親、戲猴、擺暝等,都可搭配旅遊宣傳,打響觀光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