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間接受公墓入土為安說起

  • 2004-09-24
 在民風轉變下,入土公墓由排斥到接受,但火葬觀念仍堅拒門外,南竿第一公墓已出現飽和,目前是一地難求,連帶第二公墓的興建迫在眉睫,因預定地的附近住民反彈,這個計畫也埋下變數。
 早年因民眾擁有私地,且山坡之地籍未明確,欠缺法源管理,以及風水之說,入土山林成為慣俗,而安葬公墓反而背上不孝之名,致使四鄉五島山頭、坡地濫葬嚴重,破壞水土保持,也影響整體景色。
 民國七十一年九月,前副總統謝東閔到馬祖訪問,曾慨嘆地方山海雖秀美,但目睹路旁、山巔盡是墓地,如同「癩痢頭」,是景觀最大殺手。
 在戰地政務軍管時期,人民行動、思想均受箝制,連年節「摜九」列為惡俗而加以懲處,對濫葬卻未阻止,其因是國人入土為安的觀念根深蒂固,不論體制,尤在封建年代更是濃烈。
 經時空環境轉換,加上都市計畫法令頒訂,以及寸土寸金的狀況下,民眾無地可覓,往生者入土公墓不得不接受,除非自有土地,且早已預備陰宅。
 近年,由於各鄉公墓大力改善,並美化成公園,民眾接受度提高,同時,公墓墓地費用便宜,加上墓穴的委建,大約六十萬元上下,比在山坡買地建墓,省了一大半。另外,南竿殯儀館已完成館舍結構,目前進行第二期的內部設施裝潢,將來開放使用,也勢必成為喪家的選擇之一。
 民間喪事繁文縟節,受傳統風俗及思想束縛,以及為顧及面子,既勞命又傷財,政府有關部門在改善喪葬習俗部份,也要多加宣導及導正,不能只以文宣口號,而須以行動或是其他方式力圖改善。
 至於,南竿第二公墓預定地規劃在珠螺山坡原軍方火葬場,附近住民的反對,我們可以理解,他們認為軍方公墓已在此,再加一個民眾公墓,等於左一個,右再加一個,再者,陳訴在珠螺村落有兩個重要集水區,水源自山上而來,而民眾公墓再設此,將破壞水土生態。南竿鄉代會最近召開臨時會,第二公墓的興建也是熱門話題,要求鄉公所面對解決。下一步是再溝通,還是另覓新地,以及擴充原第一公墓,必須做一選擇,以因應民眾實際之需求。不過,第二公墓也非建不可,既使擴充第一,亦只是過度。
 另外,成功山的南竿第一公墓年代已久,入口大門及入內道路狹小,更有必要加以重建及拓寬,未來殯儀館使用,出入也比較方便;還有民眾反映,納骨塔內部陳舊,地板石塊脫落及地下室納骨處因早年興建不佳、通風閉塞、塵灰密佈,更有必要規劃重修改善,希望主管部門加以重視,也是為導正喪葬習俗做好前置必備的工作。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須面對,在大家觀念改變,可以接受公墓、納骨之際,執行的公部門要做的就是提供完善設施,並預作規劃,而大眾對預定地的興建,也以大局為重,為地方整體發展為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