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開放,鄉親生活也趨於多元化,全縣四鄉五島平日有許許多多活動在舉辦,期待大眾的參與,而地方各界的熱忱與看法,則是活動成敗的主要因素。以日前在地區辦理的捐血活動為例,由於多數鄉親觀念保守,沒有引起多大的迴響,相較於地區阿兵哥的熱情,勇於捐輸,民眾在公益活動方面熱情顯然不足。我們既然是處在一個開放、互動的社會,大家應該具有互助的情懷,對於公益事務,最好不要置身事外。其實,參與公益活動可以點燃生命火花,而這種對社會的關注,則是地方和諧、進步的最大動力。
褪去軍管色彩後,地方事務和生活步調,都起了很大的變化。一個社會由封閉到開放,對所有鄉親而言無寧是一種全新的經驗,也在考驗大家適應能力。事實上,人類原本就是群居的動物,大家既然離不開這個社會而獨立生存,當然也要順勢而行,否則將被社會所淘汰。參與公益活動便是社會改變下的產物,我們十分可喜的是,地區鄉親經由歲月的流動,已經慢慢適應現代社會,特別是在公益領域中的表現,例如義工組織的成立和作為,最受各界好評,但是我們也不諱言,地方仍有開發的空間。
環保、藝文、社區和消防等義工組織,最近幾年有如雨後春筍般成長,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參與的義工多數是青年男女,他們一本愛鄉情懷,紛紛投入社會服務行列,不求任何報償,由於他們的加入和奉獻,不僅強化了相關機構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對社會所產生正面意義。今天的社會普遍存在功利思想,多數人追逐名利的結果,使社會正義和道德蕩然無存,正因為如此,更能凸顯參與公益活動的價值,當然,在這方面地區尚在起步之中,仍有不足的地方,需要繼續努力。其實,鄉親因為觀念保守而少於接觸公益事務,乃個人的作為,不予置評,也不是壞事,而且要看事務而定,像是捐血活動,可以幫助他人,自己也有可能用得上,如此有意義的活動,值得鄉親參與,況且馬祖是個有人情味的地方。
人們難免生病,而病痛往往需要血液,這些血液來自大眾捐輸,如果大家都很吝嗇,醫院在缺乏血液的情況下,病患的治療效果必然受到影響,這是「捐血一袋、救人一命」口號真諦。地區民眾的捐血觀念一向保守,在軍管時期,鄉親病痛需要輸血,都是靠國軍官兵支援,現在縣立醫院有了功能,血液也由台灣直接進來,可是血液不論來自何處,都是人們的捐輸,地區民眾如果不去捐血,豈不讓人有「坐享其成」之感?儘管社會資源沒有特定對象和區分,然而,我們能為而不為之,乃地方之遺憾。
整體而言,地區鄉親對於公益事務是熱衷的,他們義務性積極參與相關組織,並全力以赴,「好還要更好」是一個社會成長的主要動力,所以在某些方面,鄉親仍待努力,特別是觀念的突破。
參與公益事務,點燃生命火花/從捐血活動談起
- 200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