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音樂會看觀眾素質

  • 2004-10-22
 日前在南竿介壽堂舉辦一場音樂會,觀眾十分踴躍,本報以「座無虛席,創地區首次大型交響樂演出紀錄」為題,大幅報導音樂會實況,凸顯這個樂團的水準,但是也指出現場氣氛不佳。我們看完整篇報導後直接的感應是,地方文化水平提高了,因為這種純音樂性的節目,過去是少有人捧場的,今天的改變,應該歸功於社會開放、經濟發展和生活品質提升的結果,十分可喜。不過如此高格調的表演,卻因為部分觀眾把孩童帶進場,破壞了現場氣氛,對此,主辦單位和為人父母者,都要檢討和改善。
 地方自治以來,地區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變和進步,其中有關藝文活動,在政府努力和民間配合下,不論是質與量,均有很好的表現。今天在全縣四鄉五島時常舉辦藝文活動,使地方充滿活力;南竿本島佔天時、地利之便,演出比重大一些,離島也不寂寞。在彈丸之地且資源有限的馬祖,竟然能夠營造如此文化氣息,的確不易,由此可見,用心和努力的重要。
 再者,我們更為重視的是,地方藝文活動中,鄉親在觀念、思維和水準的提升,以往,藝文活動特別是音樂會之類的節目,多數引不起大眾的興趣,對主辦單位和演出者來說,是很大的傷害;可是現在不同了,鄉親有了極大的興趣,像是這次交響樂演出,竟然還有離島的觀眾專程前來,他們認為聽一場有水準的音樂會十分難得,跨海前來共襄盛舉,非常值得,當然對於孩童「鬧場」而破壞了氣氛,也很遺憾。
 新聞報導特別提到,「小朋友叫聲,讓其父母耐心到了極限,就隨著中場休息時間,消失在湧出的人群中。留下來的都是真正的樂迷,免去雜音干擾,享受純淨音質,大家彷彿融入無邊際的樂海裡,讓煩亂已久的心靈,獲得真正的解放和紓緩。」從這段生動的描述,說明孩童對現場氣氛的影響,而在沒有干擾的場景下觀賞音樂會,又是多麼的享受。
 國內外具有水準的音樂會,對於觀眾有所限制,他們是不准孩童進場的,地區因為很少舉辦類似活動,而且介壽堂重新整建後剛開放不久,為了讓鄉親能夠感受這項設施的精華和功能,且在實際人數也無法掌握的情況下,所以網開一面,觀眾多多益善,主辦單位的「心意」,我們可以體會,然而,音樂會有它的「禁忌」,重要的是觀賞品質,開放孩童進場,對樂迷來說,則是一種損失。
 不論如何,我們看到地區藝文活動的增加和水準的提升,是非常高興的。舉辦任何活動,難免出現優缺點,重要的是,我們保留優點,虛心檢討缺點,才是負責的表現。而音樂會現場氣氛的營造,觀眾是主角,我們以為前來觀賞者,必然對音樂有興趣,也都希望不要受到干擾,至於孩童能否進場,應該不是問題,主辦單位規定就好,況且,現代年輕父母多是知識份子,他們自然知所「進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