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地區公共就業方案進用人員,其中不乏混水摸魚者,這對努力工作人員的士氣是一大打擊,也會影響地區未來計畫用人的爭取,引起各方關切。所謂無風不起浪,這種情況可能存在已久,大家心知肚明,只是不便表達而已。公共就業進用人員固然是中央出錢,提供地方工作機會,然而權利與義務是相等的,任何人都不能有特權,因此,主管單位應該深入瞭解,並作檢討,這是社會公平的基本原則。
中央政府為了提升就業率,特別推動公共就業計畫,讓失業的民眾暫時得到工作機會,實施以來,不但就業率明顯提高,而且形成一股社會穩定力量。一個社會閒人多了,問題相對增加,這種現象在國內外普遍存在。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因為經濟持續發展,失業率大約都在百分之四以下,最近幾年卻大幅提升,執政黨也面臨考驗,正因為如此,中央才有公共就業計畫的實施,地區也間接受惠,且名額還不少。
整體來看,在全國二十五個縣市中,連江縣的就業機會是比較多的,這是因為地方人口有限,互動密切所致。尤其是在地方自治後,公共工程大量增加,加上觀光業十分景氣,對於人才和勞力的需求提升,在有利的環境下,鄉親如果慾望不高,不愁找不到工作。有了公共就業計畫之後情況更好,許多缺乏專長甚至年紀大的民眾,也不會在家吃閒飯,順利得到工作機會,這是社會和諧的動力,乃地方的福氣,我們應該珍惜。
中央公共就業計畫進用人員,固然是臨時性質,報酬也不多,但是,「拿錢做事」乃做人的根本。全縣四鄉五島已有不少鄉親得到這項工作,其中卻出現一些怠忽職守的人,如此這般,其他正常工作者如何看待?士氣自然受到影響。而進用人員的工作對象是地區,不論是環保或勞力,都有其用意與功能,如果他們不辦事,工作效率低落,直接受害的是馬祖。
我們從媒體報導或地方反映,初步瞭解公共就業計畫用人工作情況,絕大多數是盡職的,他們表現正常,但是的確不乏混水摸魚者。據說,進用人員各有工作區域,以環境衛生為主,例如負責某個公園整潔,他們必須每天出勤,盡職者會按照規定辦理,怠惰者常常沒有按時工作,且敷衍了事,這些人在現場選擇最簡單的工作來做,如花草澆水,打開水龍頭就好,至於整頓花圃也就省卻了,這種現象很普遍,至於這種現象為何能夠長期存在?乃人情所致,因為進用人員分由相關單位督導,大家都是親友關係,又是拿中央的錢,往往會網開一面。
現今已經知道問題癥結所在,便要從問題核心切入,我們以為應該賦予督導單位責任,主管單位更要隨時前往考核,特別是對當事人的壓力,讓他們瞭解怠忽職守的後果。
力求勞役平均/公共就業計畫進用人員值得討論
- 200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