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長陳雪生前天在縣府主管會報中指出,「大坵碼頭二期工程案招標中,大坵開發案各單位要盡力協助,島內房舍建物應採閩東風貌。」這項指示透露兩大訊息,其一,政府盡力開發大坵,其二,大坵必須保持閩東風貌。政府的態度十分明確,但是需要民間的配合,特別是原住民的支持,我們有理由相信,以大坵優越的條件,只要各方用心經營,大坵的未來不是夢。
大環境對社會所產生重大的衝擊,是必然且無法避免的,即使小小的大坵島也不能「倖免」。半個世紀以來,大坵「從有到無」,移民後留下的「人去樓空」情景,令人不無感傷。可是,當大環境變為有利時,有如一股洪流,擋都擋不住,現今的大坵,就有這種趨勢。我們期待的是,在大環境改變下,大坵能夠重新站起來,當然要比以前更繁榮,呈現新面貌,「時來運轉」那不僅是大坵的福氣,更是連江縣的大事。
其實,在現代日新月異的環境中,任何事務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島嶼發展亦復如此。馬祖駐守國軍部隊數十年,早年地方一切事物,幾乎都跟著軍事在走,政經如此,建設也一樣,可是誰會料到,如此強勢的軍方,也會趨於弱勢,當地方自治民主開放之後,地方活力充沛,各種資源遠遠超過軍方,或許有那麼一天,國軍從這個土地上消失,屆時大家也不要吃驚,因為那是環境的因素,我們現今對大坵,也可以如是觀之。
大坵自從設置簡易碼頭並且納入生態賞鷗之旅行程後,「聲名大噪」,一個夏季就有三千人次登島,這項數字肯定是破紀錄的,因為早年島上固然住有居民,但是交通不便,社會封閉,少有旅客前往。大坵未來開發之後,有了民宿或旅館,旅客可以在這裡休閒或賞鷗,遠離城市喧囂,享受此刻寧靜的生活,對現代人而言,是重要而嚮往的。很顯然,大坵已經跨出重要的一步,今後要怎麼走,政府、民間業者和原住民之間的「三角關係」如何維繫、如何配合又如何建設?考驗著他們的智慧和耐力;但是,我們抱持樂觀,這份樂觀其來有自,全縣四鄉五島成長的經驗。
地區於社會開放時,面對各種衝擊,可說是百廢待舉,各種資源缺乏、建設方向不明,馬祖要往何處去?見仁見智,可喜的是,大家愛護這塊土地的情懷是一樣的,這是建設最大的動力,政府和民間充分溝通和合作,以穩健的步伐,不斷向前邁進,終於走出屬於自己的路,今天的馬祖不但成長了,社會還能保持和諧,這個經驗正是未來大坵發展的藍圖。
大坵,過去居民生活以漁農並重,所以能夠保有完整的古老建築和生態環境,而建築和生態環境,則是有利的開發資源和條件,現今政府推動碼頭突堤延長工程,基礎建設再度強化,大坵起動了,後續工作不能停頓,而且是關鍵。
碼頭突堤延長與大坵未來發展
- 200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