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縣市地位升級,成為區塊要角之後,馬祖地方總預算也是翻了一番,今年歲出編列二十七億,明年三十億,一則呈現地方政府打造鄉園的活力,二來顯現地方成長、前進的動力,三是展現行政團隊推動工作的能力。
根據統計,民國九十年全縣總預算為十九億,這三年來由廿一億、廿三億至二十七億的年年成長,穩定地方發展基礎,並塑造特色島嶼,同時大幅改善生活環境。
民國八十一年金馬戰地政務終止,回歸地方自治,在走過自治的第一個十年,因百事待舉,民生建設不足,並在體制變革之後,民意抬頭,長期沉澱的悲情迸發,要求中央加速建設聲浪升高,從機場、港埠、風景區確定等,奠定地方願景的營造。
在自治第一個十年的期間,民國八十九年政黨輪替,因國內政治生態劇變,大家憂心邊緣化,以及充滿不確定感,尤以地方預算補助執行,也引起外界擔憂。
一個民主政治,重在制度,在常態的運作下,並不影響,在金馬自治之後,中央配合民意趨向,先後核定綜合開發計畫,並通過離島建設計畫,反而擺脫軍管時代短線操作的建設,以整體、前瞻性的開發、建設,補償撫平金馬長期烽火歲月的傷痛。
地方的縣市建設,首重擘畫,除延續性之外,必須就實際需求及未來發展進行規劃,這三年來延續執行南北機場、國內商港重大工程外,並深化觀光開發及規劃配合珠山電廠的濱海景觀道路與新生地、山隴海堤、全縣汙水下水道以及聚落改造等等,向中央提出計畫補助。有了完整規劃,才能申請經費。
再者,中央與地方關係,也需人脈建立、經營,縣長陳雪生、立委曹原彰及團隊,對各部、會、署在台洽公之便,秉持誠意、耐力,穿梭拜會、請益,以尋求支持,並透過個人交情,與各公部門建立暢通的管道。縣政團隊的各局、室憑藉長期的工作經驗及待客為尊的赤忱,也感動部會的心,額外小額的補助專案,也適時解決了諸多事務。
地方財政收入有限,縣政歲出預算百分之九十以上皆仰賴中央奧援補助,所以,一分一毫得之不易,我們依賴的是自我定位、策略規劃及團隊精神,以執行力、誠意心獲得中央的支援協助,全力推動縣政建設。
地方總預算逐年補助成長,由三年前十九億到今年二十七億編列,中央實際補助執行也由十億多成長到二十一億,這三年等於翻了一番,著實不易。
補助款不是憑天而降,也不會平白送上府,而是縣府團隊一步一腳印,辛勤播種而來。當家最苦的是難為無米之炊,地方政府發揮團隊能力,以完整規劃及執行力,爭取預算,穩健、宏觀推動縣政,雖是本份,但也是成果,而這個成果繫於所有鄉親的共識與配合。
回顧93年縣政成果系列之九 縣政總預算補助成長 今年開紅盤
- 200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