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兩門、兩馬小三通是載體,則海峽西岸經濟區為形體,運用這個區位優勢、特色,開發兩岸共同市場,以金廈、兩馬取代明日的港、澳。
在兩門與兩馬開啟小三通之後,開闢了一條往來兩岸的便捷通道,開展民間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有效載體,也積累了應對未來大三通直航的經驗基礎。
雖然,兩岸小三通四年來貨運規模仍有侷限,但增長是快速的,隨著通航條件不斷改善和影響效益日益擴大,可預見具有強大潛力,其意義和功能遠遠超過直航本身。
由於小三通的效應擴散,在中國大陸沿海各省競爭力的驅使下,福建省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計畫,就是要有效地整合兩門、兩馬資源,共同應對經濟全方位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試驗,透過小三通的現有管道,使之成為對台貨物貿易的通道,以奪得先機。
這個計畫是以兩門、兩馬的親緣性、互補性及區域性為基礎,先開展對金馬的直接貿易,進而開拓台灣市場;而開放「遊金馬」,推動「福建企業前進金馬」就是升火待發的試探氣球。
所謂「經濟區」有三大特徵,一是有地位度較高經濟中心,二是有若干腹地及周邊城市,三是中心與腹地的內在經濟聯繫緊密。
在中國大陸經濟改革開放,福州經濟技術區是第一批國家級開發區之一,目前有二十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知名跨國公司在當地投資生產,也是台商投資排名前面的區域,但發展則在廣東、上海、江蘇等地之後,他們要急起直追,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即叩準小三通,透過金門、馬祖延伸至台灣,希望出現新的格局。
兩岸自一九七九年恢復發展,廿多年來兩邊合作發展,台灣是福建第三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台商投資也是福建第二大境外資金來源,近年在大陸各省福建已處落後狀態,這種局面形成,一方面是隨著大陸對外開放的進程以及台商對外投資產業演變,台商考慮福建市場幅射能力,重心已轉向上海,另一方面是福建省自身投資硬軟體環境未能跟得上兩岸經濟合作的發展形勢,因此重新調整策略,運用區位優勢,希望取得最佳效益。
本報昨天已論述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架構計畫,以目前兩岸政治形勢,還要等待時間的催化及小三通運作狀況而定,不是單方面一廂情願,以金馬現況自然樂見,但決策權不在地方。
兩岸事務敏感又複雜,光是協商、談判大費周章,遑論經濟區之大計畫;就以「金馬遊」的民間協議為例,大陸堅持協議簽訂內容的「文字遊戲」而遲遲無法落實;所以,兩岸意識型態的牽絆,是所有合作交流路上的最大石頭。
小三通與海峽兩岸經濟區之思維
- 200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