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院糾正小三通政策 金馬人期待不是老調重彈

  • 2005-01-22
 小三通走了四年,監院在新年伊始,以中央政策定位不明,執行成效不佳,致使地方政府充滿無力感,民眾滿意度不高,再通過提案糾正行政院。
 在三通的民意聲浪下,中央為減弱衝擊,「轉彎」嘗試以金馬人士曾倡議的「兩門先開、兩馬先行」作為試辦過渡,一則緩和國內民意訴求,二來對兩岸僵局消融。而「小三通」之名,則是概稱,以區別大三通之意。
 陸委會於民國八十九年九月中旬完成兩岸小三通影響評估報告,並函報行政院核轉立法院備查,各機關依據評估報告,就主管部分展開細部規劃及實施準備工作,兩岸小三通自九十年元月一日實施。
 固然兩岸互通在半世紀的隔閡下,牽絆於意識型態差異及一個中國的糾結,的確需要時間催化、蒸發;但是,我中央既定的小三通精神、目標完全束之高閣。對岸作法雖然也是綁手綁腳,或是一日多變,可是在政策定位上較開放,只是人治複雜,造成諸多窒礙難行,最苦的是金馬地方政府,完全承受一切責任。
 小三通跌跌撞撞中走過,地方政府用心經營,並傳達底層民意聲音至監院,該院為瞭解行政院試辦小三通情形,曾於金馬實地巡察,發現行政院相關部會執行小三通業務成效不佳,隨即組成專案小組調查。調查發現,小三通法制欠周妥,所據以訂定法規命令的法律授權未臻具體明確,違背依法行政原則,認為小三通實施迄今無法達成「促進離島地區建設與發展、增進兩岸良性互動,改善兩岸關係」規劃目標,相關作為亟須檢討調整。金馬兩地地方政府在監院向政院提出糾正案前,也應監院之邀提出具體建議報告及現況困境。
 中央對小三通政策最令金馬人士詬病的是,把自己綁死,「操之在我」的論調完全是呼口號,折騰地方政府寸步難行,手腳動彈不得。不少民眾抱怨,小三通未蒙其利,反而受害。
 兩岸大三通也好,小三通也罷,既然要通,就是人、貨通暢,說人通也是半調子的通,旅台鄉親爭了四年,今年才有眉目,還有公職人員受限,除縣長特殊身份外,及警、調安全人員敏感外,其他副縣長以下的在地公務人員毫無管制之必要;再說,貨通部份,經濟部公告擴大開放准許金門、馬祖地區輸入大陸物品項目及免稅進口物品項目及免稅進口物品項目,洋洋灑灑列一堆,未能切合金馬當地民眾需求,給予民生必需品走私情形仍然嚴重的途徑。台商生產所需原料無法經由小三通途徑進入大陸地區,並衍生穿梭兩岸載貨的地下行業活躍,小額交易風氣依然盛行。
 小三通的精神目標,中央好像畫一串梅子,只是讓金馬人望梅不止渴,既無法達成促進離島地區建設與發展,如成立兩岸經貿商圈;也不能促進兩岸良性互動,如每日百人遊之民間協議簽署阻隢。
 小三通啟動兩年後,監院曾通過糾正政院,不了了之;再兩年又舊案再提,金馬人期待不是老調重彈,而是新調新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