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馬新象 共譜願景

  • 2005-01-29
 在地方政府聲聲催及旅客引頸企盼下,改造完成的馬尾港客運站通關新大門打開了,落地簽發的證件,一張照片再加繳一百元人民幣就可當場領到出關,這項新制作業的跨出,為小三通中轉寫下新頁。
 自民國九十年一月二日兩馬開啟互通直航的大門,為兩岸交流搭起了往返的平台,馬祖在地民眾及台商往返不必繞道台灣、香港進入大陸,在金錢、時間上方便許多,也帶動兩馬經貿活絡。
 兩馬直航對口的馬尾客運站於民國八十二年八月大陸配合「大三通」推動而建,因兩岸意識型態差異,致使未予開展,該站內部設施始終未予使用及添充。經長期未用,大廳聯檢設施、動線早已不合時宜,且陳舊剝損,到小三通推動才予啟用。
 走過這四年小三通中轉的路,旅客除感受設施缺乏、動線不佳之外,也因未設長駐之邊防、公安、海關等聯檢部門,常常船到馬尾港,等候聯檢人員登船要折騰半小時以上,風浪小還可等候,浪大則難以承受;同時,在入境通關作業,夏天沒空調,加上大包小包行李,都是一身濕;而且聯檢驗證設施不足,人員未齊備,均為臨時調度,從下船至出關,一個小時以上的作業,比坐船還累,不少旅客視為畏途。
 在我地方政府催促及民意反映下,馬尾區去年加緊推動,由大陸福建省政府撥專款一百五十萬人民幣,福州市人民政府及馬尾區政府各出七十五萬人民幣,總共新台幣一千二百萬做一次性的改造。至於,完成時間的順延主要也是考量一次做得澈底。
 目前內部設施已大致完善,空調、通關動線已符正常使用,邊防、公安、海關、動植物檢疫等聯合檢查部門增加工作檯面,旅客明顯感覺流暢,也有被尊重的感受。
 同步完成的落地簽證作業,則是改造工程的第一成效,有了落地簽,以後可以做到只要上得了船,下船一張照片、一張台胞證,即可辦理出境,不必像初期開放二十一天申請,到十五天、七天、三天、二天過程的事先申辦,以及繁複的審查作業過程。
 兩岸分治近半世紀,你在那邊,我在這邊,長期政治、文化差異,而小三通打頭陣,雙方事務的確需要磨合、溝通、適應,這四年走來,我地方府會基於小三通政策對金馬利多的契機,以誠懇、善意、對等、互惠在加持、在運作;如今,一步步的跨出,為兩馬中轉的願景留下穩健、成長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