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魅力的散發,馬祖或許爭不了全國第一,但是可以做到國內「唯一」,有自己的風格,有自己的味道,形塑具有人文歷史的聚落群象,並永續經營進而挑動旅遊風潮。
在民國八十一年戰地政務終止,回歸地方自治之時,由於民間力量的崛起,以及住民自覺,開始尋找自己家園的那份深層感動,民國八十五年,引進聚落保存觀念,大家捲起袖管、褲管,不計報酬的投入家園的維護。從古厝整理、佈置,重新賦予新生命力,並建立住民間的互信與共識;同時,聚落保存成功案例的火花也在四鄉五島蔓延。
經過第一個十年,由聚落保存出發至社區意識形成,期間雖有風風雨雨,以及不同看法與意見,這是過程的轉化,大家為自己生活的土地及給予下一代優質的環境以及未來永續發展,已逐漸匯集共識。
至民國九十一年起,地方政府為整體發展,結合觀光產業開發,從法令面著手,縣府制訂並經議會通過「福建省連江縣社區發展自治條例」開始,進入制度化經營改造,這也是全國二十三個縣市中第一個依據中央所頒佈的地方自治母法,是本縣社區發展新里程。
民國九十二年、九十三年連續兩年所執行的社區發展有系統補助計畫即依據此法源的落實施政。在這期間,政府所扮演角色除積極為地方爭取全縣性的社區改造與建設外,並針對四鄉五島的二十二個村行政區域,透過村村做社造,來促成鄉鄉有特色,也就是說,政府與人民要發展一種相互支持的合作關係,而不是上下關係。一方面,鄉親自發成立社區發展協會,透過村子的內部決策,來決定村子的發展方向;透過爭取社區補助來實現村子的願景與夢想。縣府則藉由公平公正的補助審查機制,提供經費的支持,來協助實現鄉親之所欲,促成民眾所樂見的軟硬體建設。另一方面,在社造帶動的基礎上,各島的社區發展協會可以透過聯誼、溝通來發展,增進彼此互助合作的關係,凝聚共識創造出新火花,並且將五島成果及意見轉化成為有助於提供發展,作為地方政府對上、對外爭取地方社區建設後盾,五年五億聚落再造的爭取是最佳佐證。
社區營造的定義,是由住在村子裡的居民共同意思的經營打造,但是專業理念及全縣整體規劃,也不能缺少外部的協助、指導及提供、輔導,以求健全。自九十二年起,由台大城鄉基金會等規劃推動一連串計畫,包括九二城鎮地貌改造計畫、輔導社區營造機制建立、一鄉一新房馬祖總動員行動計畫、社區營造補助審查計畫、閩東傳統建築創意工坊示範計畫設計監造———看看古厝變出什麼新花樣、主題文化產業創意研發與行銷推廣計畫、馬祖聚落互動式資訊平台及運用輔導計畫。
在連江縣社區發展自治條例通過以後,民國九十二年的第一年實施社區補助計畫,共有十個社區參與,十八個計畫執行。計畫中的每個社區皆提出社區工作坊設置計畫,將社區組織、互助合作的精神初步實現在空間佈置中,作為社區的後續計畫討論與推動的基地。同時,依照各社區的需求和組織能力,其中有些社區更進一步提出解說導覽培訓、口述歷史、自力營造、社區空間規劃等計畫。匯聚成獨特的閩東風味;去年受到內政部營建署青睞,成為第二屆全國魅力城鄉大獎的得主,印證走過的都會留下痕跡。
翻動人類生活文化發展史頁,家庭是人們私人生活最重要的領域,而社區則是民眾公共生活中最基本的單元。文化的發展,必須紮根於社區,才能開花結果;居民也必須建立起社區共同體意識,關心自己的家園,大家協力經營,社區才能永續發展。基於這樣的認知,地方未來藉由文化歷史注入,凝聚社區群體意識,改善社區生活環境,建立社區文化特色,並以打造馬祖新故鄉為願景,同時由點而線至面,逐步循序完成,不但塑造馬祖海上桃花源的境地,也將寫下馬祖社區文化的新頁。
協力寫下馬祖社區改造新頁
- 200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