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戲曲的款款鄉音,最能勾起年長鄉親滿心的回憶;尤以旅臺鄉親鄉音隔斷,一睹原鄉劇碼,必然觸及內心深層的感動。
今年地方五月媽祖文化節活動饗宴再端出閩劇菜單,並計畫邀請大陸閩劇團公演之便,利用小三通中轉桃園一帶演出,以慰娛廣大鄉親,經向陸委會申請,回覆與規定不符,地方政府表示,還要再協調爭取。至於陸委會的說法,地方各界及旅臺鄉親皆不以為然,認為做法過於僵化。
閩劇對馬祖年長一輩而言,是他們生活的一部份,在民國卅八年後兩岸阻隔,阻斷了鄉曲的聲音,最早在民國四十一年間,轉守莒光的東海部隊成立「海風劇團」,由部隊弟兄演出福州戲曲,並曾巡迴南竿等地演出,引起轟動,俟該部隊裁撤,閩劇也隨之消失。
至民國六十九年旅居台灣鄉親大增,在桃園發起馬祖同鄉會之組織,熱心鄉親為發揚地方文化技藝,籌款成立「海豐業餘閩劇社」,勤練福州戲,並於民國七十一年在八德及跨海至馬祖演出,民眾搬桌掇椅,場場爆滿,鄉親如癡如醉。
同鄉會籌組「海豐業餘閩劇社」,其實是東海部隊海風劇團的延續,由當年團員傳授,並由鄉親參與演練,因在台灣異鄉,閩劇屬弱勢文化。之後,同鄉會改組,閩劇社也跟著解散。
民國七十七年兩岸解禁,文化、體育交流開啟,立委曹爾忠推動閩劇來馬公演,分別在民國八十三、八十四、八十七年演出三次,由福州閩劇團、福建省閩劇院、福建閩劇學校擔綱,鄉親目睹來自對岸的原音原曲,感動萬分。
到兩馬小三通後,九十一年在縣長陳雪生推動下,大陸閩劇團首度直航馬祖演出,同年五月配合天后宮落成,大陸連江閩劇團來馬公演,九十二年二月大陸連江閩劇團再度來馬,九十三年五月配合媽祖文化節系列活動饗宴,閩劇團陣容、戲碼,滿足了鄉親心扉。
以小三通之便,邀請閩劇團在行程上不必繞經香港、台灣輾轉至馬祖,上午啟航,下午即可粉墨登場,連道具搬運也不必大費周章,所以在安排上比較流暢,演出場次也增加,除離島鄉親由地方政府安排搭船來看之外,也有旅臺鄉親專程趕回一償親睹心願。
由於年長鄉親在台馬兩地乖隔,舟車勞頓,加上行動不便,對他們及家屬而言,的確是心理上負擔,地方政府基於考量旅臺鄉親之需求,特別規劃在今年邀請福建閩劇院來此公演之便,以小三通中轉桃園演出,陸委會已打了回票,說是與兩岸小三通通航實施辦法不符;對此說法,各方表示遺憾。
閩劇公演屬文化、藝術交流,既不牴觸兩岸關係,也不牽涉政治敏感,而陸委會的做法,既贏不得馬祖人的心,也傷了旅臺鄉親的心,並且做的都是為中央減分的事。
兩岸春節包機都能直飛,閩劇團以小三通中轉桃園演出,慰娛旅台鄉親有何不可,令人費解。況且,是由地方政府提出申請,非閩劇院或對岸提議,與規定有何不符,我們誠摯籲請陸委會多做一點為小三通加分的思考,才會吸納人民的心。
籲請陸委會協助推動閩劇團中轉桃園演出
- 2005-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