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在地色彩出發 打響旅遊招牌

  • 2005-02-20
 擺暝,對馬祖人來說,是一年當中最重視的節慶,也是蘊涵豐富的在地色彩,不僅可召喚遊子回家的腳步,也可招徠遊客,感染地方民俗風味。在地方主打觀光招牌之際,統整串連四鄉五島的元宵酬神活動,的確是旅遊宣傳的活廣告。
 在去年地方創下旅客流量新高之後,地方政府結合景管處、航空公司及各廟委會等共同推出今年第一份旅遊饗宴菜單--「元宵到馬祖看擺暝」,並搭配立榮旅遊套餐--「馬祖點召令」,從台灣北、中、南同步出發,三天兩夜七千元有找,以帶動今年首波旅遊人潮。
 馬祖的歲時節俗源自大陸福建,不僅保有傳統特色,也是地方鄉親生活的旋律;尤以元宵的三部曲--「擺暝」、「迎神」、「食福」,從春節開假後即予登場,從大年初六至農曆二月二日,幾乎連日不斷,全村共慶的歡騰、熱鬧景象不遜於春節。在推展旅遊事業的年代,元宵節慶活動結合旅遊值得操作及包裝。
 「擺暝」是由各家戶輪流「做頭」,由「做頭」代表到各家戶籌款,並記錄在紅紙帳冊上,而各家戶提供一大紅燭、祭品,家有喜事或添丁者或初嫁女必於上元前送燈,燈與丁同音,取添丁之意,有送酒一打,視各戶之心意,並無硬性規定。擺暝是在廟堂或村莊大廣場上進行,陳列豐盛祭品,整頭豬、羊祭祀,從傍晚直到深夜,鑼鼓喧天,廟宇燈火輝煌,並大燃爆竹,善男信女焚香膜拜,祈求闔家平安,漁利大獲,五穀豐登。
 「迎神」,是神明繞境巡行活動,也是元宵活動壓軸大戲,巡行的隊伍繞境,浩浩蕩蕩沿著村落的主道行進,所經之處,家戶燒香相迎,並燃放長串鞭炮,一時鑼鼓、爆竹齊鳴。近年,迎神活動隨著海上運輸便捷,跨海遊行更是掀起活動最高潮。
 「食福」是擺暝當天夜晚或次日中午,將祭祀的整個豬隻及各種祭品,大設宴席,由「當頭」來分組煮食,而場地也設在原祭祀的廟宇廣場,場面熱鬧,馬祖人叫做「食福」。「食福」一戶一個代表,一個元宵節下來,不少家戶趕場似地分赴食福宴會,以添福氣。「食福」結束,每戶也附送一袋福品,至於食福的經費由籌得款中支付,如超支,大家再分攤。近年馬祖各廟宇,也都成立管理委員會組織,在擺暝時,搭建牌樓,懸掛風燈,為元宵增添絢爛繽紛的氛圍。
 歲時節俗除延續傳統的生活型態,同時也是在工作與娛樂做一個適當調劑,在地方年俗中,戲曲表演也是重要的節目菜單。隨著小三通之便,這四年來,大陸閩劇團及兩馬鬧元宵花燈盛景,共襄盛舉,為節慶活動帶來另一波高潮。今年,地方政府更突破以往,推動四鄉五島跨海公演,慰娛離島鄉親。另外,五月媽祖文化節,大陸福建省閩劇院接續登場,讓傳統戲曲在馬祖可以固定看到。
 旅遊活動靠的是創意、包裝、宣傳,地方整年活動菜單當以在地的人文歷史、自然生態及在地色彩為出發,添上創意,賦予包裝,需要的是思考、經驗、能量,而元宵擺暝除各地廟宇傳統活動節目之外,仍待規劃配合遊客設計的單元,如馬祖鼓板宣揚,目前鼓板協會已成立,未來成立一個百人鼓板隊,透過在台宣傳表演在地打奏鼓譜,或許可發展一個「馬祖打擊樂團」。
 鼓聲,最能撼動人心,馬祖過年最具代表的是鼓板響起,未來策動、規劃村村在春節前後,傳統鼓板聲能此起彼落,年的味道將更濃郁。再者,閩劇公演,能帶動台灣福州籍鄉親至馬祖一睹風采,也是增加客源的良策。還有,天后宮迎神,結合全島人力、陣容來個大會師,也是台灣信徒嚮往之旅。
 宣傳是推銷必要策略,這是我們最欠缺的資源,不過,各相關公部門的網站如縣府、文化局、新聞、景管處等開闢活動或旅遊專櫃櫥窗,以彌補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