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代表紅火、光明,也象徵團圓、美滿、溫情。點燈,是元宵節的主題,因元宵節也稱「上元燈節」。在兩岸小三通之後,「兩馬同春鬧元宵」燈會在兩地同步登場,也為地方推動首波觀光活動-「元宵到馬祖看擺暝」,添繪絢麗繽紛色彩。
燈節,在華人的地方,就有燈會,台灣也不例外,但以福州的燈會,相對於大陸各省,均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燈市之名,絕不虛傳。兩馬燈會自九十二年起,為促進兩地緊密交流,由府會首長推動促成,不但點亮了馬祖元宵,也點燃了兩馬火熱的心。
在中國大陸,燈會之盛,也無逾閩中,春節過後,家家燈火照耀,如同白晝,燈藝之製作,不論紙畫、彩珠、魚龍果樹,無所不有,並融入民間剪紙、竹編技藝,在造型、色彩上也體現民俗藝術精華。近年的元宵燈會,福州市積極恢復歷史燈市,以招徠遊客。
馬祖以小三通之便,並推展旅遊事業,以及這三年燈會的交流機會,若更深一層的推動,民間再協助配合,將福州燈市盛景搬至馬祖展現,也是旅遊促銷的一大賣點。
地方歲時節俗源自福建,與台灣迥異,不但具有特色,也富歷史色彩。
以掛燈造型而言,馬祖稱燈籠叫「風燈」,傳統造型主要約有二種,一種是球型,一種是酒罐型(有人稱百子千歲燈),均為簡單的點、線、面構成,因而有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面,在面上有迎合造型的剪花,花樣大部份以花卉為主;另外,則是以線條等形式,顏色以黑、紅為主。
雖然傳統風燈圖像、造型簡單,但是充滿質樸有味,而且具有在地色彩,勝過現行圓型塑膠燈籠。
在過去,春節前夕,家戶開始削竹紮骨,動手糊繪,式樣有紙紮的、紗布的、油紙的;隨著生活改變,塑膠燈籠的方便,傳統風燈已被取代,並已消失在家戶門前,也失去馬祖元宵的傳統風味。
以習俗而言,按元宵節鄉俗中,有女出嫁,頭一年娘家必須送燈,由小舅子挑到姐夫家中,以示吉慶。因添「燈」有添「丁」之意。早年,還有「請花」、「放燈」也是希望早生貴子。
另外,「擺嬭」即臨水陳夫人擺暝,未育婦女祈求早日懷孕,或是鄉女救產保育的。
地方元宵擺暝是一大在地特色,閩劇盛大公演,運用兩馬燈會,重現民間傳統風燈及特俗搭配,元宵到馬祖的號召力將更具吸引力。
兩馬同春鬧元宵,今年在兩馬人士共同按下燈擎後,剎那間燈火齊放,千燈齊亮,照亮了山隴,也點亮了馬祖元宵。有了三年的經驗,未來兩馬再合作,策劃更大型的燈市也是可以預期的。
民間傳統風燈再重現,由家戶共同配合,掛起古時的風燈,相信場景絕不一樣,而其製作簡單,可委由大陸製作,造價便宜,分送家戶懸掛。至於,元宵特俗的策劃,也添另類特色。從在地出發,賦予新生命,找回傳統風味,重現丰采,也是旅遊開發的另一新生命。
找回傳統元宵 挑動遊客的心
- 200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