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的大魚,近年在地方海域再度現身,一則代表海洋復育見效,二來印證馬祖魚類豐藏,三是突顯標本珍貴價值,不但可供學術研究之用,更是觀光展示的絕佳賣點。
過去,漁民捕獲超大魚種不足為奇,拖至岸上最多引來軍民圍觀後分割出售。由於一般說法是大型魚肉粗,加上忌諱食用,大都以廉價拋售,或是半賣半送。之後,縣水產試驗所成立,為製作標本留存,也幾度收購,並展示在枕戈待旦公園內漁業展示館,而收購價碼也象徵性地三、五萬元。
地方體制變革,海域解禁,大陸漁民越區炸、電魚,大肆破壞海洋生態,從民國八十年至九十年的十年間,大型魚類幾乎絕跡,成為拒絕往來戶。至九十年,出現一尾大型魚類黃唇魚,賣給建設局漁業課之外,九十二年、九十三年再度現身,引起台灣漁船密切鎖定,因黃唇魚如黃金般身價,讓台籍漁民眼睛為之一亮。
蘇澳固定一、二艘漁船每年在秋冬季在南、北竿水道撈捕鮸魚之外,也期盼能偶獲罕見的大型魚類黃唇魚,發一筆意外之財。據側面消息,兩年前,這艘蘇澳漁船曾捕獲一尾近二百斤的黃唇魚,賣到大陸獲得三百萬元台幣,消息傳出,令人咋舌。
今年春節前,四維一父子漁民也捕獲一尾一百一十斤的黃唇魚,原本就地出售,經漁友輾轉得知,也賣到大陸,入帳七、八十萬元台幣,在山隴漁市場也引起一陣轟動。
從過去至現在,馬祖人叫罕見的大魚都叫「ㄍㄛ」(音譯),如黃唇魚,我們很習慣叫「黃瓜ㄍㄛ」,大型鮸魚則叫「鮸ㄍㄛ」。其實,黃唇魚不是大型黃魚,也不是大鰆仔,它體長一百至一百五十公分(約小學生身高),重大約一百斤至二百斤上下),與黃魚同為石首魚科,分佈在大陸東海、南海,所以馬祖有此魚種,並以南、北竿水道、亮島、東引捕獲者居多。
黃唇魚的數量,迄今資料調查都顥示它的數量均不詳,但已較從前銳減,在中國大陸已列入國家二級保護魚種動物,足見珍稀。
有人說,大型魚不好吃,也有人說,黃唇魚的肉質也細;不過,它的全身上上下下,連肚內臟都是一等上貨,鱗片更值錢,魚鰾等都是中藥的上等藥材。在這兩年此間捕獲兩尾黃唇魚賣到大陸後,據得知消息,也是有可能再賣到香港,魚肉由高級餐廳收購,鱗片、鰾等做藥材之用。
今已知黃唇魚的身價百倍,地方漁業部門再收購的可能性已不高,因此,地方現存的黃唇魚標本的身價也水漲船高,此時宜著手維護及再利用,否則擺置角落,未予充份介紹及資料供閱,將永遠黯然失色,至於,如何重新維護及改善,不失原貌,也是值得進一步行動,讓它成為地方一大觀光資產。
從黃唇魚身價 看標本之再利用
- 2005-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