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在地青年加入公務行列

  • 2005-03-10
 隨著體制變革,正式公務人員任用必須依法派補,地方自治走過十年後,公務體系出現兩個現象,一是中高階主管、官任用斷層之慮,二是基層人員欠缺具備考試任用的在地青年注入。這種狀態發生,在台灣縣市政府只有一個隱憂,金馬外島則是兩者兼具。
 今年全國縣市長新春座談會,廿五位縣市長向行政院所作的三個通案外,兩個提案均為地方政府編制修改,政院回應今年六月前提出修改地方自治法的評估。
 以目前地方中階具備任用資格的公務人力儲材,在公部門不少人預測再十年後,這批中生代屆退或提早退休,換上的課長級主管均為外來臉孔;一級單位主管不改為政務職任用的話,以後除縣長是在地人之外,幾乎公部門是台語天下。
 從基層特考及高普考錄取比例,透露出脈絡痕跡,在去年廿四個缺額中,在地青年僅錄取二人,其他為台籍人士;今年初等考試三月四日放榜,全國錄取二百多人,在地青年「掛零」。據悉,地方報考人數不少。
 我們不能排斥外來經考試篩選的優秀錄用者,以他們高學歷、專業能力,可為公務體系注入新的活力元素;但是台馬兩地乖隔,除了住是最大問題之外,天候、生活習慣、民情等無法融入也是內心深層解不開的難題。
 以去年莒光鄉公所一下子錄用八位來自考試分發的新族群,為公所帶來新的氣象,但到最後還是熬不住而同步離職三人,因此,流動性大是執行公務最大的困擾。
 一個機關工作執行,最怕是人事不安定,而人事也是組織最頭疼的問題,一個主管變成神仙也無法鉅細靡遺地兼顧,必須來自全體成員的集體創作。
 台籍的公務人員最大問題在於流動生,而服務三年、五年期滿調職是個人的權利,但是一個機關組織必須從頭培養或是接受新的人員,對工作執行力、戰鬥力相對產生耗損,時間銜接上也會出現不順遂。
 再說,中階主管如八職等以上課長,高考考不過台灣青年,現有公職者升等也不好考;而經訓練升等又卡在七職等無法佔八等缺,致使各部門課長派補困難,除了五職等以下代理者眾之外,課長暫代的也是如此,形成公部門「代代相傳。」
 另外,全國縣市政府的九職等職缺不足,以馬祖編制員額當然更少,過不了九職等這個山,也過不了十職等以上的一級主管的那個山頭;畢竟目前的機要職有限,主政者在任用上的確礙手礙腳,心有餘而「法」不足。
 為了地方自治長遠的路,各縣市一級主管改為機要制(即政務人員任用)是一條捷徑;同時,鼓勵在地基層公職及在鄉青年加入地方公務行列,在空餘閒暇準備考試,必須做好讀書計畫。另外,我們建議在高中保送校系部份,可以考慮增加公共行政系,如政治大學、台北大學等相關科系,為地方文官培養在地人才,為這塊自己母親土地奉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