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分配任務型國代名額 修憲工程馬祖不缺席

  • 2005-03-17
 修憲工程,我們不缺席,國內三大政黨均分配馬祖至少一個名額,象徵政黨沒有忽視偏遠的聲音及地位,以及代表馬祖人參政權利;同時,被政黨推薦的人選,也是未來可能參與地方選舉人氣指標測試。另外,最近為地方各政黨推薦人選引起沸沸揚揚,這是各政黨家務事,選民可以用選票來做檢驗,沒有必要做太多口舌之爭。
 在國民黨地方推薦人選公佈及親民黨遴選以「年輕女性」為目標,引起坊間熱烈討論,主要大多數鄉親對「任務型」的角色、產生、任期等不太瞭解,以及外傳有額外薪水,再加上還要經全民投票選出,誤以為與過去國代性質相同,而觸動了地方最敏感的人事神經動脈。
 其實,「任務性」這個名詞,顧名思義就是因任務而需要,任期只有一個月,選舉是「選黨不選人」,在投票的圈票上沒有推薦的人選名字,只有政黨及聯盟名稱,被各政黨提名人選只是榮譽性質比較高。
 說到任務型國代係依憲法增修條文,及根據去年通過的國民大會選舉法,規定國大代表總額三百人,於立法院提出的憲法修正案,經公告半年後三個月內,以政黨比例代表選出,進行複決憲法修正案,就是立院提出的未來立委選舉是採單一選區、兩票制及立委席次減半。
 至於候選人的資格,規定年滿二十三歲的選舉人,得由依法設立的政黨或二十人以上組成選舉聯盟,申請登記為任務型國代選舉候選人。它不同於不分區立委,任務型國代並無最低門檻限制,當選名額的分配,以各政黨、聯盟得票數之和為有效票數,各政黨、聯盟得票數除以有效票數,為其得票比例,得票比例乘以應選名額,即為各政黨、聯盟所能分配到的名額。
 中選會已公告任務型國大代表選舉將於五月十四日投票,這是國內首次「選黨不選人」的比例代表制選舉,因地方鄉親不瞭解這場比較「特別」選舉,以為與過去大選一樣而引起關注與討論。
 國民黨地方黨部於本月十日經該黨十五位委員推舉票選產生公佈後,引起討論,該黨昨天也就運作過程、機制作了說明。這是政黨家務事,我們不作評論。親民黨提出以年輕女性為遴選目標,也有人討論,同時連繫電話,也帶來討論;總之,人選的問題,在地方總是牽動神經動脈,這是地方「特殊性」,也是無奈。
 在馬祖體制變革,實施地方自治之後,黨的影響力也大幅縮水。此間除因歷史背景之故,對民進黨接受度不高外,其他黨派的色彩也早已淡化,地方政治人物也沒有刻意發展,也不像台灣激化對立。
 總的來說,任務型國代分配名額,國內三大黨都分配至少一名,讓馬祖人也有參與修憲的權利,象徵著馬祖的地位及聲音在政黨政治下並沒有被忽略、遺忘;同時,各政黨推薦人選,呈現另一種意象的是,人氣指標的探測。